表面很“奇葩” 實則接地氣
一提臍橙,就會想到贛南臍橙,臍橙學院就隸屬于贛南師范學院,全國獨此一家。2013年,學校為了充分發揮在臍橙研究領域的優勢,決定成立臍橙學院,和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在贛南師范學院的百度貼吧里,也有不明真相的網友問:這個學院是干嗎的,吃橙子嗎?
顯然沒那么簡單。學院里建有國家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門研究臍橙的育種、栽培和后期加工。學院成立之初的目標,也是要充分利用贛南臍橙支柱產業優勢,擴大學科專業影響力,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和臍橙學院類似的還有“馬鈴薯學院”,它同樣依托一所大學——云南師范大學。2016年9月,云南師范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揭牌,一時爭議四起。有網友調侃說:“建議該學院下設炸薯條系、酸辣土豆絲系、老奶洋芋系”。
設立馬鈴薯科學研究院同樣也頗費了一番思量。馬鈴薯已經成為我國第四大主要糧食作物,但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馬鈴薯科研人員卻不足300人。云南94%以上的土地面積為山區和半山區,特別適合馬鈴薯種植。“馬鈴薯產業發展,也是云南省高原糧倉建設和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內容。”云南師范大學薯類作物研究所所長李燦輝如是說。目前,學院已經在越南和緬甸開展馬鈴薯合作育種和種薯質量標準認證研究,從這個意義上看,研究土豆一點都不“土”。
專業接需求 制勝于特色
引起熱議的“奇葩”專業,多開設在地方院校。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曾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負責人指出,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就是要更好地促進這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業發展需求培養人才,更好地提升學習者的技術技能、就業質量、創業能力并奠定其長期職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使高等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大價值,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支撐。
對地方高校來說,學校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其專業設置本身就要以地方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可以說,打地域牌、特色牌,就是他們的“安全牌”和“制勝牌”。
對于開設了郵輪、高爾夫等專業的海南三亞學院國際酒店管理學院來說,學校的專業設置和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目標緊密結合,學生“供不應求”,每年畢業季,五星酒店都要來學校主動招聘人才,根本不愁就業率。
中國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這些“奇葩”專業體現了高校專業設置的自主性。不過,新設專業應充分考慮其必要性,設立之后也應對其定期進行評估,確保教學質量。
河南工業大學教師朱立峰指出,高校學科專業的設置與調整不是盲目的,而應以有特色和優勢專業為基礎,尋找新的學科增長點。他建議在設置專業時,搭建起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的擬合監測預警系統,解決高校與市場、人才培養“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平衡問題。
一家之言
小眾專業就該市場說了算
龍蝦專業、彩票專業、電子競技這些“小眾專業”,相對于數學、物理、化學、經濟學、法律等“大眾專業”,可謂異軍突起。
筆者認為,這些貌似“另類”專業的開設,背后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支持。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小龍蝦生產國,小龍蝦專營店總量是肯德基中國門店數量的3倍。開設小龍蝦專業,研究如何烹飪得“色香味俱佳”,是一件好事。馬鈴薯科學研究院也是如此,中國馬鈴薯的播種面積已達8000多萬畝,但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馬鈴薯科研人員卻不足300人,馬鈴薯科學研究院的成立也是為了適應社會需求,畢竟,馬鈴薯不像小麥那樣容易做成可口的饅頭和面包,這就需要學習和研究。
這些專業能辦多久,則應當交由市場說了算。這些“另類”專業到底有沒有生命力,關鍵要看學校的辦學水平有多高,能不能讓學生擁有“真才實學”、成為“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