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交流無邊界 學生來做小老師
打破教與學的角色限制,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是“無邊界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很多時候是學生來做小老師。
學生對于新的技術和工具的接受能力非常強。一年級的同學可以用思維導圖來設計全家的旅行計劃,來設計和梳理他自己的學習線索。這種方式能夠極大的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陳校長提出,這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學習帶來了極大的動力和不可想象的潛能空間。
陳校長同時也提出,這并不能百分之百的代替老師的教育,但這是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現在的學生是目前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社會的原住民,老師必須不斷的與學生融合在一起,才能帶領學生超越工具。
拓展校外教育資源 邀請精英家長走進課堂
陳校長介紹,華師附外的“無邊界教學模式”也拓展到了家長的群體,邀請家長走進學校來做老師。在國際化學校的家長群體中,有很多從事各行各業的優秀家長,是在五百強企業供職的高管甚至精英,是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華師附外邀請精英家長走進課堂,把他們工作中的一些優秀案例和經驗拿出來,讓學生去探求、去了解、去學習。在課堂以外,進一步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