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時而進:思政課教師變“網紅”?思政社團最火爆?
“你信仰共產主義嗎?對這個問題,大家可能有各式各樣的回答。但如果我問,你想發財嗎?恐怕大家的回答會空前一致。”在同學們的笑聲中,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向明說:“其實,追求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本身就是共產主義的題中之意。但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絕不是為了自己發財,而是立志為人類福利而勞動。只要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理念,我們立足于自己的崗位努力地去做為人民服務的事業,我們就是在為共產主義奮斗!共產主義并不虛無縹緲,它就在我們身邊。”
“什么都不說了,只有一個字———‘贊’!”一名修完《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課程的學生這樣評價王向明的課。事實上,這也代表了大多數同學們的心聲。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學生黃子翊眼中,王老師的課成為“暢銷款”很自然。“他不回避同學們對理論的質疑和提出的問題,態度真誠;并且,他用事實和案例說話,教學形式豐富多樣,從不刻板說教。”
“教學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事業。學生從‘60后’變成了‘90后’,教學方法也必須不斷更新。”為了保持與學生們在“同一頻道”對話,在繁重的教學、備課任務之余,他“心里隨時繃著一根弦兒”,注意從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于是,在王老師的課堂上,同學們可以聽到用唯物史觀分析《人民的名義》劇情走向,“舌尖體”的舉例論證,還可以參加“毛澤東詩詞朗誦和演唱會”環節。“無論是什么元素,只要對教學有益,我就把它加入課堂中。”他說。
思政課“網紅”教師無獨有偶。徐川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名80后思政課老師,去年“五一”期間,他的一篇名為《答學生問: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文章被青年學生刷屏,成了網紅。他在南航開設的思政課一改過去單調、灌輸的刻板印象,深受學生喜愛。“上黨課就像給學生做美食,如果希望學生能夠大快朵頤地享用,不但要用料講究,食材上乘,最好送餐方式也別出心裁。”
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午餐會。
思政課也能變得“日常化”,課上課下不再涇渭分明。比如,老師們與十幾位學生同坐一桌,一邊吃午飯,一邊聊學業和人生,這是發生在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午餐會”上的一幕。“每位教職工都是學生的‘引航者’”,院長王本朝介紹,午餐會就是為了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關心和幫助同學們的學習生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勵每位教職工都主動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大學應該怎樣合理規劃呢?感覺自己每天都在不停忙又好像一無所獲。”一位漢語言文學專業同學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王本朝教授告訴大家:首先要充分認識自我,在此基礎上樹立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并不斷總結反思,一步一個腳印、勤奮拼搏、積極鉆研,努力完成一個個的小目標,才能最后完成自己的大目標。有同學抱怨自己閱讀量太少時,王本朝笑著分享了自己大學期間在圖書館長期閱讀、查閱資料的美好往事,鼓勵大家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能與老師們共進午餐,并積極幫助我們排憂解難,指導我們的學習生活,讓物質食糧轉化為精神食糧,這樣的活動可以一直有。”午餐會結束時,同學們還感覺意猶未盡。
不但老師們這么“拼”,學生們也“擼起袖子加油干”。社團活動是學生在大學期間最樂于參加,也是影響最大的活動,因此,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設絕不能忽略高校社團建設。在內蒙古大學,最火爆的社團是“內蒙古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研究會”(簡稱“特研會”)和“內蒙古大學黨史國情研究會”(簡稱“黨研會”)。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將德育育人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社團活動中,與這兩個在學校最具影響力的學生理論學習研究社團實現對接,學院選派4名教師擔任這兩個學生社團的指導教師,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空間。
今年6月12日,“特研會”開展了“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系列活動,這次誦讀的經典著作是《共產黨宣言》。“特研會”負責人,公共管理學院大二學生潘雪兮和會員們為了這個次活動準備了好幾個月。“以前我們不會主動翻開《共產黨宣言》的,覺得翻開了也看不懂。在這次活動中,我們通過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參加活動的同學討論,不僅翻開了《共產黨宣言》,更讀懂了這本書。”潘雪兮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