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咨詢師:孩子有這種行為,就該引起家長警惕!
“有沒有想過:一個自殘行為,可能就是一個孩子在求助的方式?”
昨天上午,醫生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他認為,男生跳樓身亡事件令人扼腕,但同時應該警醒更多的家長和老師,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一個過激行為的出現,會有一定的觸發事件,不應該把目光都聚集在這個觸發的事情上,而是多關注行為形成的背景及過程,避免未成年人因為缺乏辨析能力,走不出“心理的死胡同”。
他舉例,時常出現的諸如自殺直播情況,當事人在自殘的時候,往往是在尋求關注,也是在求助,希望得到關懷和幫助,停止這樣的行為。
家長和老師平時可以關注一下,孩子的身上是否有類似的自殘留下的傷痕,如果有發現,就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必要時進行危機干預,“時代不同,對孩子的教育、特別是尊重跟父輩已經完全不一樣,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教育,應該更多地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給予正確的引導。”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被投訴的情況是每個家長都會碰到的情況,甚至有更嚴重的情形出現。“家長應該有個底線,對于未成年人,要允許孩子或大或小地犯一些錯誤。”葉老師認為,當遇到此類情況的時候,家長在主動承擔監護責任的同時,要及時確認孩子的狀態,無論什么樣的情形,“家長應該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和你是站在一起的。”在這個前提下,事情得到了處理,孩子會更愿意與家長進行溝通,有助于了解孩子行為發生的真實想法,更好地做好教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