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你覺得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有什么區別?
莊瑜:網絡書店與實體書店的區別在于后者能增加實踐,包括與店員的交流,與愛書者的互動,也包括通過書架的翻閱,尋找另外的閱讀興趣點。
澎湃新聞:做這個地圖花了多久?
莊瑜:地圖是找美術系研三學生施雅文畫的。從1月份和她第一次碰面,到4月初做出來,前后大概花了三個月時間。內容不是很難,但是怎么呈現還是花了不少功夫,反復討論選擇怎樣的紙張,封面怎么設計,書店、校門怎么呈現等等。
澎湃新聞:和五年前比,高校周邊書店有什么變化?
莊瑜:有點遺憾的是,大概1/3的書店沒有了,或者轉型了,主要做園藝、手工了。不過新增的書店還是比較多的,做地圖的三個月中,就新誕生了一家新書店,復旦旁邊的大學路上的荒島書店。數量上的話,五年前我們統計下來有26-30家,現在地圖上記錄了34家,還是增加了。
澎湃新聞:能不能談談你自己的閱讀經歷?
莊瑜:我在書店里成長很多,包括在書店里遇到的人,遇到的書。二十年前上大學的時候,我對人文類書籍的了解和閱讀,不僅僅來自老師推薦,很多是自己在書店,和店員交談,他們推薦。我還記得有一次為了阿加莎原版一套小說,自己不斷攢零錢,每天跑到書店去看還在不在。
澎湃新聞:做地圖的過程中,有沒有一些特殊的感觸?
莊瑜:前不久去香港尖沙咀的誠品書店,在文創區和美食區的人,要比在書店區的更多,上海的情況也和這差不多,咖啡區總是比閱讀區更熱鬧,這讓我還是有點失望。
澎湃新聞:大學生們現在去書店的多嗎?
莊瑜:這個我們沒有統計。但最近我們在學校周邊書店組織了沙龍,幾位老師聊自己和書店的故事,有同學提出困惑,那么多書不知道該看哪本。我的想法是,邁出第一步,走進書店,先有這個意識就非常好。宅在書店閱讀一定好過宅在宿舍刷手機吧。
澎湃新聞:你對高校周邊書店未來有什么期待?
莊瑜:我希望書店能舉辦更多的人文活動,也能更多地請老師,來做一個導讀。像華師大去年開的涵芬樓,做了很多文化沙龍,不收場地費,但是以買一本書的方式抵扣“場地費”,這讓大家能真正感受到書店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