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背面,是一份特別整理的書單,內容都和書店有關。
專訪莊瑜
澎湃新聞:怎么想到做這樣一張地圖?
莊瑜:想法2012年就有了,當時我帶著學生做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尋找失落的理想國”,走訪了上海很多的書店。當時沒做成地圖,做了一本手繪的冊子,收納了高校周邊的書店,送給當年新生。今年學校舉辦閱讀為主題的校園活動日,就把一直以來的心愿了了。
澎湃新聞:這些書店是怎么找到的?
莊瑜:主要通過一些資料,另外就是網上搜索,選擇距離上和高校5公里之內的,再實地去探訪,挑選的是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書店、獨立書店。這份地圖不追求高大全,想從視覺上有非常好的體驗感,還是希望能激發學生走出宿舍,放下手機,去和書有一場邂逅。
澎湃新聞:為什么聚焦“高校周邊”這一點?
莊瑜:現在是快速閱讀、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希望大學生能靜下心,把節奏放慢一點,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去閱讀。大學生喜歡互相走動,2012年做的那本手繪冊子,送給了當年入學的新生,也是希望他們了解各高校同時,也去熟悉高校周邊的書店,這是學校輻射出來的一支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