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森堡
和陌生人分享知識
“網紅”們都收獲了什么
對于從未嘗試“互聯網知識共享”的人來說,花費自己的時間精力解答陌生人的問題,也許是件無法理解的事情。畢竟,到目前為止,問答平臺的答案,大多數都是免費的。
但其實,知乎的問答平臺已經催化了不少答題者的影響力,“知識型網紅”正漸漸冒頭。
最好的例子,就是昨天獲得知乎鹽Club“影視”領域榮譽會員的演員張譯,他獲得27002票,比排名第2位的“迪斯尼”的票數高出近一倍。
在知乎中關于“作為演員拍吻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等問題的精彩回答,不僅讓他收獲了超過32萬人的關注,也讓他從知乎一路紅到了微博熱搜榜上。
而他這種區別于其他演員的“知識型”標簽,也讓許多原本對他并不了解的觀眾,對他的作品和演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良性循環,其實就是他作為答題者的收獲之一。
與張譯同樣活躍于微博和知乎上的樂評人鄧柯,也和記者分享了他的收獲。
鄧柯告訴記者,雖然他是以樂評人的身份活躍在知乎上,輸出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見解,同時進行知識的系統梳理,從而受到大眾的肯定與認可。但與此同時,他“看的永遠比答的多”:“很多回答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我在這里學到的,還有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和方式。”
有答題者在這里汲取精神的能量,也有答題者希冀獲得大眾對自己本職工作的理解和認可,以及收入上的增加。
最近火得不行的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在昨天的“15分鐘”主題演講以及采訪中,就坦言,他在知乎Live舉行過3場主題活動,這種付費的線上講座,每場都能為他帶來過萬的收入,并助力其本職工作的發展。
把知識變現
真的有戲嗎
去年是知乎進入商業化加速的一年,推出知乎Live、值乎2款付費內容產品。
根據本月初最新的公開數據顯示,已經有超過227萬人次參與了知乎Live。也就是說,這么多人都愿意為獲取知識買單。由此,也產生了許多時薪過萬的演講者,單場演講收益最高的累計已達34萬元。
除知乎以外,像微博問答、果殼的分答、在行等付費問答平臺,也在不斷地冒出來,所以有人說,知識分享經濟時代已經來臨。
在采訪中,所有被采訪者,都對“互聯網知識共享”本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這種知識分享模式,已是當今社會的大勢所趨。不過,具體到是否應該為獲得的知識付費,他們有著不同的看法。
獲得知乎鹽Club“經濟”領域榮譽會員殊榮的司馬懿,從經濟學領域出發,分析了這個問題。在他看來,根據知識種類的不同,消費性、競爭性、技術性知識可以付費,但有的知識應該免費。“比如程序員培訓,如果教給所有人,競爭就很厲害了。所以這需要付費,進行篩選,選擇部分人。”但有些非常抽象的知識,就應該是免費的。
對于知識共享的未來,知乎CEO周源一直在朝著“知識變現”、“內容付費”等方面進行探索。他認為,知識本身正在成為一種商品,并正在以付費服務的形式被標準化,當它的價值被進一步挖掘,自然也反向促進和激發了更多優質內容的產生。那么,知識的分享和傳播會走向何方?也許有一天,知乎不僅是一個以問答為基礎的平臺,而是有可能成為人們通過自己擅長的知識和這個世界連接的一種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