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業務渠道,探索鄉村發展新路
為了拓寬思路,課余時間,王宇琛常常到北京周邊的村落做調研。他發現,京郊北部包括密云等地區的鄉村在發展上存在相似的瓶頸:農村發展模式同質化,農業規劃跟風思想普遍;村民觀念較為落后;農業產品生產推廣體系不健全,設施落后……
而大興區長子營鎮的蔬菜基地則以另一種方式吸引了王宇琛的注意。這里白色的蔬菜大棚和智能化農業生產模式相配套,擁有7個農業標準化基地,可以實現對農產品的遠程監測與生產管理,已經成為北京重要的生態農業發展區。
這種對比讓王宇琛覺得,設計智能農業產品并在鄉村推廣,將會有很大的市場。于是,他和團隊嘗試以工業化的形式生產智能農業產品,比如設計主打“綠色、節約”的智能駕駛農機具,使用者可以遠程監控大棚內的果蔬生長情況并控制機器耕作,省下來回跑的精力。目前這樣的智能農具已經在通州西集鎮一家果園投入使用,并與廊坊大城縣的多家農業生產企業達成了銷售合作。
為了有效利用京郊村落的區位資源,他們還設想搭建一個聯通京郊農村和鄉村設計資源的公益性平臺,集中各方力量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他始終相信,用自己的設計理念填補農村產業發展的空當,可以為農村帶來發展效益。
如今的王宇琛還是校創新創業聯盟的副主席。在他看來,自己接觸到的許多資源都源于學校為他們提供的創業環境。
在校期間,每當有課程格子、車庫咖啡等創業大咖的講座,王宇琛總是帶著問題前去,最后一個離開;除了食堂和宿舍,他最常去學校團委樓內那些專門為學生創客而設的工作室;據了解,為了營造“師生協同創新”的氛圍,從2016年1月學校成立了專門的創新創業學院,全校成型的創業團隊已達60多個。
“眼光獨到”“敢闖敢干”,在北京工業大學就業創業教育辦公室主任李春佳看來,商業模式單一、職業規劃模糊、心態浮躁是近年在校生創業常見的問題,這個才讀大二的學生卻能有種“把一群人團結在一起,高效率地完成一件事”的能力,比同齡人成熟,善于利用資源有的放矢,最重要的是,“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