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學也是一個傳統的學科,但由于材料本身的體系復雜和傳統試驗技術的限制,金屬的許多本質機理還沒有被完整清晰地認識。”余倩解釋,正確認識顯微結構和材料力學性能的關聯性,這是推動材料性能優化和研發新材料的關鍵。
回國后,余倩將原位力學表征技術又運用到了高熵合金等新興結構材料的前瞻性研究,并與研究生一起,解決了一系列材料中微結構和力學性能的關聯性問題。她已30次受邀在國際會議與國際知名高校作學術報告,她的《鈦合金中孿晶變形的尺寸效應》作為重要研究結果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16年,余倩獲得了“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
余倩明白,我國高速發展的高科技工業,制造業和國防軍工業給先進金屬材料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如航空航天發動機研制、開發都取決于這些關鍵材料的研究水平”。
“在這些高科技研究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她認為,其中關鍵是我國仍未掌握這些高性能合金材料的成熟制備技術和工藝,“而本質是無法清晰認識材料微結構和力學性能的關聯性,導致在材料研發制備方面欠缺理論指導”。
余倩說,這是目前制約我國這類關鍵性戰略材料發展的瓶頸性難題。她希望能攻克這些難題,并在電鏡下,去探索和解決一個又一個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