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我,我們這個年齡層次的人總還是有種家國情懷,總還是想為國家做點事情!”
張友明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他研發的有關生物醫藥技術在國外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可是在國內用的還很少,所以就想帶回國內,也是做一點貢獻。
張友明是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1994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是德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旗下基因橋(Gene Bridges)生物技術公司首創者之一,隨后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和德累斯頓技術大學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
2013年7月,張友明回國到山東大學任教,距離他1990年去德國已經整整23年。
張友明不單自己回國,還把他研究團隊里的六七個中國人也帶回了中國,甚至成功說服了一名優秀的德國學者到山東大學任教。
現在,他正在努力做一件事:重新加入中國國籍、放棄德國國籍。目前,像張友明這樣已經加入歐美國籍卻主動放棄的人并不多。他想明白了:既然已經歸國效力了,就不要兩頭牽掛,將來是要葉落歸根的。
歸國時不僅帶回技術,還帶回團隊
“我本身是做技術的,我們發明的這個技術在國外用的很多,但是在國內用的很少,我想,這個技術在生物醫藥的產品產業鏈中能夠起一些作用,所以還是應該在國內有所發展。”問及回國的原因,張友明對澎湃新聞如是說。
“倒不是為了收入,在外面收入要高很多,就是想在國內能做點事。”
不僅自己回國發展,而且張友明將他在德國時團隊里的中國人,基本都帶回他在山東大學所在的團隊。
因為把團隊主力都帶回國了,所以張友明回來后 ,很快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回國第一年,他就在《自然雜志》的子刊物《自然納米材料》上面發表了文章,影響因子超過34。
“因為這個技術在我手上,他們知道回國后發展應該不錯。”張友明表示,這不是唯一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手下研究團隊的人,和他一樣都有家國情懷,“想要回國做點事”。
同時,張友明和他的團隊也很感激他們回國后的發展平臺,“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大家也都能發揮自己作用。”
張友明說,他還特別感謝他的團隊,回國之后幫他承擔了很多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