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廣東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錄取工作落下帷幕,這也意味著今年高考考生的去向基本塵埃落定。據了解,在今年的本科批錄取中,有上萬名考生遭遇“滑鐵盧”,專科批同樣有上萬名考生面臨落榜。除了高考成績,考生的志愿填報無疑是影響最終投檔錄取的重要因素。大量滑檔,是否意味著考生及家長填報志愿的策略發生了變化?對此,羊城晚報記者進行了梳理與分析。
專科批次征集志愿競爭激烈
7月27日,廣東2023年高招本科批次首次征集志愿開始投檔,相比征集志愿釋放的6462個計劃數,4.7萬名滑檔考生成功投檔的僅2898人,存在3564個計劃缺額,投檔成功率約6%。
記者觀察到,在今年廣東高招本科批次首次征集志愿中,“雙一流”高校呈現“量少質優”特點。在普通類(歷史)中,計劃招生1人的華中師范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投檔最低分分別是608分、602分、600分,最低排位為2432位、3054位、3374位;而在普通類(物理)中,同樣只招收1人的北京郵電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蘇州大學成績不俗,投檔最低分均超625分,最低排位分別是7681位、10058位、11807位。
不過,很多民辦本科院校征集志愿的最低排位有所下滑。其中,廣東培正學院最低分為470分,最低排位61236位,相比去年下降19238位;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投檔最低分498分,最低排位40755位,相比去年下降13377位。
與此同時,在本科批次第一輪征集志愿結束后,仍有7所廣東本地院校未滿檔,其中6所均為民辦院校。例如,廣東理工學院缺額1536人、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缺額1296人,后續均參與了第二批次征集志愿。
聚焦專科批次,今年有資格參與廣東高招專科批次征集志愿的考生(藝術類校考除外)共有106670人,相較去年下降約5%。結合各大類別的投放情況,本次專科批次征集志愿共投出考生2753人,相比去年減少約2萬個名額,錄取率約為2.5%,競爭更為激烈。這也意味相當一部分考生面臨“高考落榜”風險。
民辦本科征集志愿情況不佳
據公開數據推算,2023年廣東專科線上錄取人數約46萬,錄取率約66%,其中本科錄取率約41%。錄取情況雖然整體尚好,但超過4萬名考生從本科線上滑檔。
從本科批第一次征集志愿情況來看,首次參與征集志愿的院校中民辦院校居多,但錄取情況不佳。該類民辦院校每年學費較為高昂,且總體招生數額較大,考生及家長在填報此類院校時更加慎重保守。部分家長表示,民辦本科類院校學費高,一般每年約3萬元,有的甚至每年4萬元至6萬元,普通家庭難以負擔。此外,踩線進入本科院校后未必可以調劑到適合的專業。相較之下,復讀再戰或進入專科選擇更優專業或許是更佳選擇。
基于此,本科線上考生滑檔進入高職院校后,一定程度拉高了今年高職院校的投檔分數線。例如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專科普通類(物理、歷史)投檔情況中,有半數超過了本科線,甚至在普通類(物理)中最低投檔分數高達509分。本科批次考生滑檔還導致專科批次不少專業組一次性滿檔,以至于今年在廣東省內專科批次投放的征集志愿指標僅有2671個,總數不到去年的十分之一。
滑檔情況并非僅僅出現在廣東。數據顯示,今年各省滑檔人數創近年新高,比如,湖南本科滑檔人數約7萬;山東本科滑檔人數超過7萬;廣西本科滑檔人數將近4萬。不少網友調侃,2026年專升本考生將迎來一場惡戰。
多種因素導致不少考生滑檔
伴隨著高招工作收尾,“滑檔”等話題的討論也更受關注。記者了解到,今年不少考生滑檔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有院校專業計劃投放調整因素,也與考生在志愿填報時考量因素發生變化有關。
首先,從今年廣東本科批次普通類投檔情況來看,優質“雙一流”院校在本科批征集志愿中露面的不多,參與征集志愿以民辦高校為主,使得不少本科線上考生落到專科批次,推高了專科批次的錄取分數線及滿檔率,征集志愿計劃銳減,考生的“托底”選擇受到挑戰。
其次,從考生個人層面來看,滑檔可以歸結為兩大因素:一是不服從調劑,二是未合理填報志愿、找好保底學校。其中,本科線上滑檔考生大多是未服從調劑。這從側面反映出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更趨于理性,寧可滑檔參與征集志愿也不希望被調劑到自己不感興趣和不被看好的專業。
例如,廣東考生小劉今年高考分數為499分(歷史類),排位4萬余位,如果合理填報志愿并且挑選好保底院校,一般不會滑檔。“我當時已經挑選好目標院校,參照前幾年的分數我是穩上的,因此沒有太在意保底學校的選擇。沒想到今年本科批滑檔如此嚴重,目前我傾向于選擇復讀一年。”小劉表示。
這意味著,為了避免滑檔,明年的高考考生在志愿填報時,可能更要考慮“如何穩”了。(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唯 實習生 唐梓丹 鄒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