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辦法” 記讀書筆記,做段落摘抄
孫同芯算了一筆賬:寫一篇論文至少要參考10本書,每門課預習還要看一定數量的參考書。這意味著她在學校期間每一門課至少要看20多本書。
孫同芯把這些書分為精讀和泛讀兩類。她說:“需要課前預習的內容要仔細認真完成,這是精讀;一些拓展的部分就可以泛讀。這兩種閱讀加起來才能消化每天的學習內容。”
與中文母語閱讀不同,閱讀外文書籍時,對外語能力有極高的要求。有些專業甚至要求學子掌握多種語言。過了語言關還不夠,學子還要盡快熟悉相關的專業知識。在意大利米蘭大學的宋元說:“我學的是文物修復專業。除英文外,很多專業書籍都是意大利語的,這就逼著我不得不盡快通過又一個語言關。”在宋元的QQ空間里,經常會分享自己做翻譯練習時的照片。在其中的一張圖片備注上寫著:“熬夜寫出來的翻譯還是受到了教授的批評。自己的工夫還沒下到家呀!”
如何有效閱讀?每個學子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各顯其能:做讀書筆記、分門別類閱讀、摘抄文中選段等。
“遇到不會的就查,查到了就記下來,免得下次再忘了。”宋元打開了話匣子,“我每一科功課都會做筆記,現在大三了,筆記都能堆起來了。”做讀書筆記是宋元一直保持的習慣,因為借的書終歸是要還回去的,而筆記可以長久地留在身邊。
張羽喬分享了她自己的讀書方法:“每次讀書時把最重要的內容都提煉出來,精煉是關鍵。文中突出的重點要用標簽貼出來。”
這些五花八門的方法有個共同點,就是“手勤腦勤”。在學習的打基礎階段,多花時間、多花精力、多讀多記,這些看似浪費時間的“笨辦法”,卻可以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