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其中提出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嚴禁布置機械重復、懲罰性作業,鼓勵每周設置一天“無作業日”。

晉江市毓英中心小學學生在進行課間運動。 (受訪者供圖)
措施出臺后,省內泉州市新華中心小學、晉江第六實驗小學等校,先后在每周三或周四試行“無作業日”,推動減負走向實處。
事實上,福建省教育廳早在2022年就提出設立“無作業日”的倡議,福州市雙虹小學、寧德市屏南縣實驗小學、三明市三元區滬明小學等校也紛紛進行了自己的探索。
“無作業日”如何落實?成效幾何?連日來,記者探訪了福建省部分中小學。
“無作業”不是無所事事
13日,晉江市第六實驗小學正式推行了“周四無作業日”。這一天,學校不留書面作業,并鼓勵同學把書包放在校內,回家參與閱讀、體育鍛煉、家務勞動等,讓身體與心靈暫別作業。
14日早晨,在該校門口,只見許多同學手提著中午的餐盒,背上沒有了大大的書包,一個個踏著輕盈的步伐走進校園,臉上洋溢著歡樂的笑容——
“我昨天讀了一小時的課外書。”“我幫媽媽一起煮晚飯了。”“我昨天跟姐姐一起在小區跑步了。”同學們正互相交流著昨天晚上的安排。
“孩子昨天特別開心,我覺得這樣挺好的。”送孩子入學的家長紛紛表示,孩子們現在上學都很辛苦,設立“無作業日”意義重大。
不久之前,泉州市新華中心小學也將每周三設為“無作業日”。這一天,學校以“校外零作業”為核心,通過科學安排,讓學習與實踐兼顧。
“跟爸爸打乒乓球超級開心。”泉州市新華中心小學三年2班的董坤遠同學告訴記者,以前放學要先寫作業,寫完就天黑了,根本沒時間運動。“現在有了‘無作業日’,一回家就和爸爸去打球,爸爸教了我新技巧,特別過癮。晚上還一起看了科普紀錄片,感覺比平時輕松多了。”
據悉,該校每周“無作業日”都有安排一系列好玩又有趣的分層實踐活動,如體育、勞動、科學、美術等,讓每個孩子更多更好地參與到課外活動中。
合理優化,爭取社會認同
會不會打亂教學計劃?作業量會不會添加到其他時間?那一天難道將是培訓集中日?……在關于“無作業日”的討論當中,不少網友提出了心中的困惑。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晉江市毓英中心小學早在2014年9月便開始設立“無作業日”,并堅持了11年,對于眾多老師和家長的困惑,該校也給出了一份參考答案。
“2014年9月,本著幫學生減負的想法,我們推出了周四無書面作業的舉措,得到了全校學生的支持。”晉江市毓英中心小學副校長(主持工作)陳一真回憶起設立的初衷。
據了解,該校針對“無作業日”的周期特點,加強教研工作,統籌規劃一周教學內容,重點研討如何提質增效、合理布置作業,避免將周四作業順延至周五;同時,每周都會提前規劃好本周的課程,周一、周二、周三會選擇上新課,周四則是對前面三天的課程進行總結。
有家長和老師擔心突然實施“無作業日”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節奏,使得成績下滑。陳一真表示,“無作業日”不是放任,而是引導學生去閱讀、去做家務、去運動、去與小伙伴交流、去學習技能、去享受親子時光……這些積極正面的活動,能有效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老師也不是簡單地去掉一部分作業,而是合理優化布置,這樣,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綜合素養提高了,學習成績也不會受到影響。
中學能否快速跟進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年來,設置“無作業日”的基本都是小學。為此,許多中學生及家長紛紛呼吁中學也能快速跟進。
對于“無作業日”的設立,不少中學持比較慎重的態度。“要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才能夠去實行,不能夠為了無作業而無作業。”一位中學教師表示。
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講師、福建省及泉州市家庭教育指導師郭小軍看來,執行“無作業日”利大于弊。他認為,推行“無作業日”是減輕學生學業壓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適當留白的“無作業日”,能讓學生從繁重的課業任務中暫時抽離,通過休息、運動或興趣活動調劑身心,緩解學習焦慮,為后續的高效學習儲備充足精力,真正實現“勞逸結合促成長”。同時,“無作業日”也為家庭親子互動創造了寶貴的專屬時間,還能夠有效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提升自主時間管理能力。(報業集團記者 翁文默 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