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貸款先存款,想開戶先付費,想提前還貸利息照付……這些看似矛盾的結合體,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具有強大“議價能力”的銀行,老百姓更多時候只能被動接受。
對于銀行的霸道,監管層曾經多次出臺措施規范整頓,但是銀行依然故我。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來臨之際,讓我們梳理一下這些年大家遭遇的銀行“霸王條款”。
捆綁“存”“售”:想借款先存錢
想借100萬先存50萬、貸款咨詢費、搭售理財產品……這些稀奇古怪的名頭在消費者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已是“見怪不怪”,幾成貸款過程中的“潛規則”。
根據金融分析研究機構銀率網針對2000份問卷所做的《3·15銀行銷售規范性調查報告》,申請貸款的客戶被要求存入一定的存款才能獲得貸款,有此遭遇的消費者占到總貸款人數的21.22%,另外有13.04%的用戶在辦理貸款時被要求必須先購買理財產品。
“銀行可以給我95折優惠利率,但是我要貸100萬的話,要先存50萬元在他們銀行。”謝先生無奈地說,如果有這么多錢誰還會去貸款,再說即使有也要用于付首付,怎么可能存到銀行,“優惠利率對我來說只是在畫餅。”
每到月末、季度末,銀行指標考核較為關鍵的時點,這類“想借先存”的怪現象就層出不窮。捆綁存款、捆綁銷售這些令人發指的“霸王行徑”,一切都源于銀行手中稀缺的信貸資源。
上海白領陳小姐的遭遇更為郁悶。2010年她向銀行申請房貸時被要求購買了6萬塊錢的理財產品,“現在虧得只剩下4萬了”。
“霸王條款”之下,企業也未能幸免。“我們在向銀行貸款時被要求向銀行存款是很常見的現象,存款比例不等,50%甚至100%都有過。”上海一家租賃公司的財務負責人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銀行一般都規定自己的“優質客戶”可享受更為優惠的貸款利率、不用排隊等等特權,消費者則無時不在體驗和忍受著銀行的“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