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在貝萊勝電子(廈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萊勝”)的醫療設備維修車間內,來自歐洲、東南亞等地的多臺精密醫療儀器整齊排列,靜待“問診”。技術人員正專注地對它們進行檢測、維修。
這里,是全國首個醫療器械全球保稅維修業務的誕生地。一年過去,這項曾被許多人視為“不可能”的業務,已成功將131臺醫療信號處理模塊修復并送返全球市場,累計進出口值突破600萬元。數字背后,映射出一場圍繞制度創新與產業升級的積極探索。
制度創新
從“修自產”到“修全球”的突破
“我們承接的醫療設備保稅維修訂單已經來自6個國家。”貝萊勝關務負責人許靜懿表示,項目從無到有,再從小做大,關鍵得益于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聯合廈門海關等多部門當時大力推動項目獲批,后續創新貨物進口監管模式,破解企業境外醫療設備維修的政策瓶頸。
此前的瓶頸在于:貝萊勝只能在綜合保稅區內開展本集團產品的保稅維修。政策的“天花板”,限制了企業參與全球分工的深度。
為此,在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牽頭下,廈門海關建立商務、海關、生態環境等部門的跨部門聯合共管機制,共同研究制定非自產醫療器械的保稅維修監管方案,并為企業開設專門的全球維修電子賬冊。借助ERP(企業資源計劃)聯網實現維修貨物全程數字化監管,在動態掌握企業貨物進口和維修動態的同時,大幅簡化申報手續。
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監管透明度,也為企業參與國際市場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徑。
制度系統性地支撐起企業從“修自產”到“修全球”的跨越。數據顯示,自今年7月31日實現批量出貨,截至9月底,貝萊勝電子(廈門)有限公司累計出口已維修醫療設備信號處理模塊131臺,累計進出口保稅維修貨物突破600萬元。
131臺設備、600萬元進出口額的背后,是中國制造從“產品出海”向“服務出海”邁出的關鍵一步。
邊界重構
從“單一業態”到“生態多元”的探索
制度的優化直接拓展了企業的服務邊界。從僅能維修自身產品,到面向全球市場提供專業服務,企業的國際角色正逐步深化。
“保稅維修是極具潛力的服務貿易新賽道,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廈門聲悅通訊器材有限公司的關務張俊生表示。
作為象嶼綜合保稅區內較早一批啟動保稅維修業務的公司,該公司從修電腦主板和顯示器到手機配件等,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張俊生表示,此前境外維修需提前部署零配件,場地與人工成本較高。現在依托國內供應鏈,企業售后成本顯著降低,重塑了其在全球市場中的角色。
目前,在位于廈門自貿片區的象嶼綜合保稅區,保稅維修已形成“多點開花”的新生態:從耳機、電腦配件到醫療器械、汽車零部件,多元業態正協同生長。
這不僅是業務的拓展,更是產業邏輯的演變——中國正憑借供應鏈效率和制度創新,將“維修”這門生意成功嵌入全球產業鏈。
能級躍升
從“規模領跑”到“協同發展”的演變
在廈門(全球)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一架外航飛機的發動機正迎來深度“體檢”。技術人員穿梭其間,借助先進設備開展精密檢測與維修。
這一繁忙場景背后,是廈門在全國率先試點的“綜保區外保稅維修”業務——允許企業以保稅方式將境外存在部件損壞或功能問題的貨物及運輸工具運入境內維修后復運出境。
從“包修轉包航材區域流轉監管模式”到“飛機航材共享經營模式”,再到“‘保稅航燃’賬冊試點改革”,一系列制度創新接連落地,推動廈門成為全國最大的進境航空維修基地,境外航空維修業務量穩居全國首位。
當航空維修體現“大而強”的規模優勢時,醫療器械維修則展現出“小而精”的賽道突破。兩者并非簡單的規模疊加,而是廈門融入全球產業鏈的不同路徑:不僅有體量,也要有精度;既要服務大眾市場,也要攻堅高端環節。
廈門海關所屬東渡海關相關負責人表示,保稅維修業務的創新發展,正是監管模式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的生動體現。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動保稅維修模式向更多領域拓展,通過政策賦能激發產業新動能,在更高起點上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高菲 余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