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23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 文/圖)10月21日至22日,“福農優品·我在家鄉等你來”網絡直播活動走進廈門同安區。新聞媒體記者、自媒體大V和福建電商聯盟簽約主播們帶領全網觀眾沉浸式 “云游” 鄉村,打卡丙洲社區、田洋村、古坑村、上陵村,既賞生態之美、品文化之韻,更見證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

“福農優品·我在家鄉等你來”活動走進廈門同安區(楊林宇 攝)
丙洲社區:海味與文脈交織的漁村新篇
丙洲社區是廈門少有的海島型社區,當地海域淡水與海水交匯,盛產蟹、牡蠣、對蝦、蟶、花蛤及魚類等海產品,其中當地大青蟳、紅膏蟳因肉質飽滿緊實,讓“丙洲煎蟹”成為閩南美食圈的“名片”。沿村道行走,眾多海鮮館臨海而立,形成了獨特的海鮮美食文化。

丙洲社區的濱海風光
鮮味之外,社區的文脈更顯厚重。在陳化成主題公園,17.56米高的陳化成雕像巍峨矗立,手持寶劍,目光如炬遠眺大海,仿佛仍在守護這片土地。“這尊雕像用200多塊花崗巖打造,不僅是紀念民族英雄的地標,更是丙洲人傳承家國情懷的精神象征。”主播仇浩向直播間觀眾介紹道。

陳化成雕像巍峨矗立
隨后,主播團走進丙洲南樂館,一曲婉轉動聽的南音表演讓直播間觀眾沉醉。自清朝乾隆年間起,南音便是村民閑暇時的“精神消遣”,如今更成為聯結廈門與金門的文化紐帶。
田洋村:“甘蔗產業+文旅 IP” 助力鄉村振興
22日上午,探訪團來到田洋村,3.7公里西溪環繞村莊,成片的甘蔗林綠意盎然。田洋村打造通過“甘蔗哥”IP,開發蔗糖制品、文創周邊,形成“種植-加工-研學”產業鏈,并創新“愛心認購+直播帶貨”模式,年助農銷售額突破500萬元。

主播們在甘蔗田直播(楊林宇 攝)
作為“古同安科舉第一村”,田洋村的科舉文化同樣吸睛。田洋書院保留明清建筑風貌,墻上進士名錄記錄著“11位進士、58位舉人”的輝煌。村里通過活化書院、古民居等文化遺產,推出科舉文化展、書法藝術展,構建“科舉文化 + 甘蔗文化”雙主題體驗空間。

田洋書院
如今的田洋村,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打造“愛在田洋”黨建品牌,以及“甘蔗哥”、“愛拼食堂”、“田洋花海”等鄉村振興特色項目,在節假日期間吸引了大量游客,村集體經濟收入顯著提升,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古坑村:三角梅鋪就的鄉村振興路
走進古坑村,漫山遍野的三角梅瞬間點亮視線。作為同安區首個轉產轉業示范村,古坑村以三角梅為核心產業,種植面積超500畝,品種達100多種,其中“同安紅”更是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

主播團在三角梅基地直播(楊林宇 攝)
“大家看這‘同安紅’,花色艷麗,花期長,很受市場歡迎。”福建電商助農聯盟簽約主播“福州那點事兒”向觀眾展示三角梅的特色。

閩南匣缽古厝
古坑村的魅力不止于花。這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保留有九思堂、武魁第古厝等古坑進士文化的承載地,以及多處閩南匣缽古厝。古坑村依托優勢、盤活資源,持續豐富特色鄉村旅游體驗。直播中,主播團沿著溪邊漫步,鮮花、古厝、溪水相映成趣,網友稱贊“像走進風景畫”。
上陵村:稻浪間的 “山谷桃源”
22日下午,主播團來到最后一站上陵村,這里梯田層疊,金黃稻浪在山風下起伏,宛如“山谷里的桃源”。

上陵村梯田層疊的田園風光(楊林宇 攝)
為激活鄉村資源,上陵村通過村企合作的方式,打造“稻香上陵”鄉村旅游品牌。利用閑置農房改建美術館、咖啡店,打造38處特色景觀,如稻香書院、戶外營地等。數據顯示,該村周末日均客流超2000人次,民宿入住率達95%。

主播團走進上陵稻田(傅心婕 攝)
“游客可以體驗插秧、收割,累了喝杯米漿咖啡,晚上住民宿看星星,享受鄉野微度假的樂趣。”上陵村黨支部書記詹亞瓊介紹,2024年上陵村入選福建省“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村集體年收入同比增長20%。
未來,該村還計劃建設游民藝術公社、鄉村科普基地,打造年產值破千萬的農文旅綜合體,成為廈門都市農業的“富春山居圖”。
一村一品展銷館:助農增收激活農產品新活力
沿著環東浪漫線,主播團來到了在“同民安”一村一品展銷館舉辦的助農市集,現場試吃、品鑒互動不斷,讓網友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同安特色農產品的魅力。

熱鬧非凡的助農集市(楊林宇 攝)
“同民安”一村一品展銷館作為同安特色農產品的“集中展示窗口”,205平方米的空間內,蔗內米粉、云洋面線、三秀山山藥、蓮花高山茶等數十種特色農產品齊聚,省級非遺同安農民畫包裝更添本土風情。

“同民安”一村一品展銷館陳列的特色農產品
據介紹,“同民安”作為同安“一村一品”公共品牌,已整合全區各村特色農產品,解決了“小散多”的發展難題,助力村集體增產增收。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委網信辦、省農業農村廳、省文旅廳、省婦聯主辦,廈門市委網信辦、同安區委網信委、福建日報社全媒體傳播中心承辦,興業銀行、同安區委網信辦、同安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同安區文化和旅游局、同安城建集團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