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廈門產業集聚主陣地,廈門火炬高新區持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質效,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火炬高新區供圖)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再到更廣闊的全球市場,科技成果轉化的路有多遠?
今年,廈門火炬高新區企業廈門斯坦道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船載(走航式)海水營養鹽自動分析儀”成功上市,成為該領域首個實現商品化的國產設備。這款源自廈門大學馬劍教授團隊科研成果的儀器,從實驗室研發到產品上市投用,歷時整整20年。
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如何讓“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加速更多科技成果走向應用場,變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廈門創新驅動發展主引擎,廈門火炬高新區牢記囑托,堅守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聚焦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等方面,夯實科技成果轉化基礎,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質效,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
今年以來,廈門火炬高新區新增省企業技術中心20個,占全市的52.6%;新增3家企業通過國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級認證;已累計發放“火炬創新券”超4億元,服務企業超1.4萬家次。1—8月,高新區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4.92億元,同比增長15.9%,增速高于全省7.3個百分點,高于全市5.7個百分點,排名全市第一。
創新“叫得響”
硬核實力競逐高端市場
聚焦海洋科研儀器的自主研發,20余年來,斯坦道一步步成為打破外國品牌技術壟斷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靠的正是科技創新的持續深耕。
以此次成功推向市場的“船載(走航式)海水營養鹽自動分析儀”為例,通過攜手廈門大學科研團隊,該儀器改變了該類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能精準、快速地檢測海水中的各項營養鹽參數,體積僅有進口設備的四分之一,卻能實現全程無人化操作。
目前,該儀器已在國內外多個航次的大洋、近海走航監測中應用。同時,斯坦道還聯合廈門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機構開展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提升該儀器的市場認可度和國際話語權。
企業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讓創新主體站上“C位”。過去一年間,火炬高新區系統謀劃、精準發力,修訂出臺《廈門火炬高新區關于支持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圍繞支持科技創新主體發展、支持企業提升研發能力、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支持科技企業創新發展。同時,兌現研發補助、火炬創新券等企業扶持政策,支付政策扶持資金5700余萬元,惠及企業280余家。
在廈門火炬高新區,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依托自主創新能力,持續依托新技術,開拓新賽道,積蓄產業發展新動能。這幾年火熱的人工智能便是代表性產業之一。
作為較早涉足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今年初,國投智能攜手智業軟件、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共同研發了一款輔助醫生問診的AI智慧病歷智能體。該智能體能在問診時,實時記錄醫患對話,就能自動生成專業規范的病歷,節省醫生手動輸入病歷的時間,同時主動比對數據庫內的海量醫療指南,分析病情給出治療建議,輔助醫生診療。
國投智能全資子公司美亞柏科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陳子灃告訴記者,依托自主研發的天擎大模型和Qiko智能體創新應用平臺,企業正加速AI技術與實際的應用場景的結合,培育新質生產力。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高新區新增市企業技術中心10家,占全市62.5%;4家企業的專利獲第二十五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企業創新能級不斷提升;推進新型顯示、新型儲能、人工智能三個領域申報工信部產業新賽道。
源頭“供得上”
科技成果精準走向應用場
醫護人員操作控制探頭在患者需要檢查的部位輕輕掃描,幾分鐘后,一張清晰顯示微血管、血氧飽和度分布圖等信息的三維圖像便呈現在設備屏幕上。
這是清湃科技自主研發的新一代綜合光聲成像平臺,無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身體無損無創,采用安全的光照射身體組織,即可實現對皮膚下的微血管、肌肉、脂肪、膠原蛋白等組織或物質成分進行“透視”成像,并且可以定量檢測血氧含量,提供精準的光學結構圖像和功能成像,輔助精準診療。
“何為光聲成像(PAI)技術?簡單來說,它利用光在生物組織內的散射特性和光致發聲的原理,用穿透到皮膚以下組織的光激發出超聲信號,通過采集這些聲信號并采用特殊圖像算法重建計算獲得生物組織內部的光吸收圖像,是近年來得到較大發展的新興影像模態技術。”清湃科技CEO王小軍介紹說。
清湃科技源自清華大學生物光子學實驗室,匯聚了來自清華、北大、復旦、華中科大等國內外知名高校與企業的核心團隊。如今,它正扎根廈門火炬高新區,將更多實驗室的創新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蘊藏著大量突破性科研成果,助力“實驗室寶藏”走向市場、服務社會,廈門火炬高新區以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為出發點,深化機制創新,打通高校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中堵點卡點,推動科研成果精準走向應用場。
“作為廈門產業集聚的主陣地,火炬高新區通過改革舉措,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廈門火炬高新區創新創業處副處長蔡坤海介紹說。
在具體融合途徑上,火炬高新區積極建設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著力打通成果挖掘、篩選、驗證、孵化、培育、應用全鏈條,確保成果研發轉化從一開始就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加快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步伐,讓更多科技成果不再“沉睡”在論文和專利庫里。
就在不久前,廈門火炬高新區與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深化“所地合作”,攜手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開展產業發展研究,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讓更多原創科技成果,在廈門這片產業沃土上開花結果。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重要源頭。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基礎。今年來,國有獨資輕資產運營平臺——廈門火炬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有限公司、高校光電顯示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廈門)有限公司相繼成立。以爭創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為契機,火炬高新區聚焦光電顯示、海洋氫能等領域建設分中心,搭建全國高校開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鏈條”公共轉化平臺,推動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與企業實現“雙向奔赴”,把高校人才資源、創新資源切實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
此外,廈門火炬高新區還積極建立高效協同的項目對接與成果轉化融合機制。牽頭研究建立高新區與廈門科學城、金磚創新基地、省創新實驗室之間的項目對接和成果轉化協同機制,形成多部門聯動的7項創新工作機制。搭建項目對接成果轉化平臺,已收集火炬管委會、市科技局、市工信局、金磚創新中心等提供的項目線索數700多個,策劃并推動落地項目37個;對接5家工信部部屬單位、3家省創新實驗室,共梳理形成276項服務能力清單。
以賽搭臺、以賽促產。火炬高新區聯合天津大學舉辦第七屆“海棠杯”廈門賽區活動,挖掘近30個優質硬科技項目,遴選出7個項目進入總決賽;聯合廈門大學校友總會舉辦廈大火炬創業成長營,征集高校、科研院所硬科技項目超260項。
生態“育得好”
金融活水持續澆灌科技創新
“這款六軸柔性氣囊拋光機床是我們的拳頭產品,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半導體等領域高端精密光學元件的制造,產品的主軸、數控系統等核心部件,以及CAM軟件均為自主研發。”在廈門火炬高新區石墨烯新材料產業園的廈門毫末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石堅一邊操作設備,一邊向記者介紹說。
作為制造機器的機器,被稱為“工業母機”的數控機床是制造業的基石,對生產精度和穩定性要求極高。而毫末智造自主研發的該款設備,突破了國外“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站上行業頂尖位置,實現了高端數控機床裝備和超精密光學拋光工藝全套技術的商業化量產。
“得益于火炬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的精準扶持,項目團隊能專心投入研發創新,持續推動產品迭代升級,為企業在當前國內機床設備加速更新和國產化替代的關鍵期搶抓機遇,提供了助力。”石堅說,目前,六軸柔性氣囊拋光機床產品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已與多家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開展了合作。
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廈門火炬高新區持續用好財政資金杠桿放大效應,發揮高新區政府產業投資基金作用,以資本賦能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今年以來,廈門火炬高新區出臺《廈門火炬高新區關于“撥改投”政策的實施辦法(試行)》,并設立“撥改投”基金,鼓勵企業將高新區各項獎補資金置換為金額至少2倍的股權投資。近日,“撥改投”基金與博大視野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投資協議,成為廈門火炬高新區“撥改投”政策首次兌現及基金首筆對外投資項目。
高新區“撥改投”基金模式突破了傳統財政資金“撥完即止”的局限,將原本一次性的“輸血式”補助,轉化為具有持續賦能效應的“造血式”投資,不僅為園區科技企業帶來資金支持,更是借助基金的資源整合能力,幫助企業對接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為企業實現從“技術突破”到“產業應用”的跨越提供全方位支撐。
數據顯示,目前廈門火炬高新區已發起設立總規模10億元的新質生產力創業投資基金,專注“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推動加快科技創新型企業增資擴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已設立目標總規模30億元的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圍繞高新區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鏈主企業+產業基金+龍頭項目”基金投資新模式,引導基金已累計批復子基金18只,參股基金總規模突破447億元,財政杠桿倍數約20倍;拓展精準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金融業務,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加強科技金融服務,搭建火炬金融服務平臺,為園區企業提供在線融資服務,已累計幫助3280家企業獲得融資超470.11億元。(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 通訊員 管軒 雷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