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際,正是農作物豐收的季節。洛江區馬甲鎮潘內村迎來一年最忙碌的時候,村民們正在收割水稻,喜迎豐收季。
走在潘內村的村道上,隨處可見一片片金燦燦的水稻。村內種植水稻已有多年歷史,由于氣候、土壤適宜,糧食產量高,種植水稻的村民越來越多。如今,放眼望去,金色的稻田遍布鄉間,煦風拂過,揚起稻波千重浪,盈盈的欣喜不禁涌上心頭。

據村農技員杜朝輝介紹,潘內村水稻種植面積達500余畝,今年每畝平均收成約1050斤,水稻產量相較往年有所提升,每畝增產約20至30斤。
隨著村內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為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進化肥減量增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潘內村積極進行肥效試驗和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大力推廣有機肥和配方施肥技術,提升肥料利用率,切實達到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全區的每年化肥的用量都要減少2%以上,化肥減量對于土壤的地力提升和改善土壤結構等方面能起到很大幫助。在推廣化肥減量增效的同時,我們還積極推廣綠肥種植和‘桔梗還田’措施,不僅是潘內村,全區都在推廣化肥減量增效這樣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操作辦法。”洛江區種植業管理站高級農藝師鄭晉江介紹說道。
除此之外,潘內村還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不僅種植水稻蔬菜,近年來開發出了火龍果、葡萄、香水檸檬等一批在市場占有優勢的區域性特色農產品,利用已有資源,因地制宜,盤活村內閑置耕地,現利用荒山坡地種植果樹150畝,改造梯田75畝,2019年各類經濟作物銷售額達80余萬元,吸納帶動30多位農民工就業。在農產品銷售環節上,潘內村成立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們都積極響應,由合作社與批發商長期掛鉤,切實解決了村民在除害、銷售等方面的煩惱。
2020年,全區化肥、農藥使用量預計分別減少3.42%和3.89%,整體呈現穩步減少態勢。下階段,洛江區將持續推廣化肥減量增效等惠農項目在全區的覆蓋面,加強對農地土壤污染的防治,持續擴大種植規模;加強農業種植人才培訓,培養新型農民;進一步制定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引導建立“合作社+公司+大戶+經聯社+農戶”發展模式,積極引進農業項目,通過直播平臺、文化節等方式助力農產品銷售推廣,促進農民增收。(施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