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嘿,走嘍!喲……嘿!”最近一段時間,每到傍晚時分,鯉城筍江上總會傳來一陣陣嘹亮的“龍船鼓”,一群膀闊腰圓、精神抖擻的漢子駕著龍舟,迎著奔涌而來的江水,用如雷的鼓聲、震耳的號子、整齊劃一的動作、剛猛有勁的劃水,在江心上激蕩出一條筆直的水紋線。

這是鯉城區龍舟文化促進會日常訓練場景,也成為筍江上一道秀麗的風景線。
“五月節,龍船鼓,滿車路”。筍江扒龍船習俗興盛于清末民初,擁有龍船鼓、請龍、獻江、祭神、競渡等環節,具有濃郁的閩南民俗特色。“比賽時,隊伍中僅有的一支母龍舟行在最前面,后面一群公龍舟競相追逐,非常熱鬧。”據鯉城區龍舟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友強介紹,以前江邊幾乎村村都有一支龍舟隊,每到端午佳節都會到筍江賽龍舟,延續多年。抗戰開始后該活動被迫中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一次發洪水,將停放在江邊的老舊龍舟沖走了,從此再也沒有龍舟在筍江競逐過。
為更好地傳承筍江扒龍船習俗,2016年,鯉城區成立了龍舟文化促進會,不到2年時間,會員人數便達到了近百人。他們當中,絕大部分來自浮橋街道,既有原浮橋龍舟隊的老隊員,也有新入選的小隊員,年齡最小的僅20歲。
近20年來,在鯉城龍舟愛好者的推動下,扒龍船場面又逐漸返回人們的視野,并重燃民眾對于傳統習俗的記憶。2016年年初,“筍江扒龍船習俗”順利入選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鯉城區龍舟文化促進會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16年以來,先后獲得泉州市首屆海絲僑界青年端午龍舟賽冠軍、惠安山霞白鷺灣民俗龍舟賽冠軍…
扒龍船活動不僅具有競技觀賞性,更植入了鯉城的地域文化。浮橋龍舟隊老隊員劉浩淼告訴記者,“除了日常訓練、參與龍舟賽之外,每逢端午,協會都會組織祭神、獻江、答岸、巡境等活動,祈福地區風調雨順、闔家安康。”
出色的成績為這支龍舟隊帶來了更大的舞臺,他們也不斷用“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展示鯉城龍舟文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時隔12年 泉州再獲國家舞臺藝術最高獎2025-11-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