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百年奮斗歷史最好的致敬,是書寫新的奮斗歷史。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關鍵一年,是“晉江經驗”提出20周年。我們唯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以虎虎生威的雄風、生龍活虎的干勁、氣吞萬里如虎的精神,努力書寫“學習弘揚晉江經驗,做大做強中心城區”的豐澤篇章。
解放思想再出發,激發前進新動能!12日起,豐澤區融媒體中心開設【“豐”華正茂,奮斗正當時】專欄,邀請各街道黨工委書記圍繞新一年中如何做到讓泉州的“現代化城市形象看豐澤、高端服務業聚豐澤、民生幸福標桿在豐澤、黨建創新引領看豐澤”深入人心,談方向、明思路、定舉措,助力興起大攻堅大比拼熱潮。
2022,“豐”華正茂,奮斗正當時。緊抓“兩江一灣”海絲新城發展機遇,全區上下攜手,強產業、興城市,抓城建、提品質,努力奔向美好未來!
踏著春天的腳步 在“做強環灣主中心”中展清源擔當
——清源街道黨工委書記 蘇偉強
2022年,我們踏著春天的腳步再出發,以生龍活虎的精氣神,深入貫徹落實“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戰略,全面融入和服務“做強環灣主中心,打造未來城市發展樣本”大局,圍繞區委“五區構建”目標,以“紅色清源、靈秀清源”主題建設為抓手,用好世界遺產文化資源和“一山一湖”自然資源,打造豐澤區城市、產業、生態、人文融合中心,在“做強環灣主中心”中展擔當、做貢獻。
強產業 建設泉州市文旅產業園
作為清源山5A風景區的主景區和世界遺產點老君巖所在地,我們將以更優理念做活文旅品牌,深挖文化內涵,做好文旅招商,大力發展文化影視、演藝展覽、生態旅游業,打造“環清源山文化旅游帶”“清源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區”,做大做優文旅經濟。為此,清源街道將分三個片區,培育三個特色文旅品牌,打造全市具有影響力的“文旅”基地,建設泉州市文旅產業園。
一是泉山路文創街區。以泉山路為軸心,北連清源山5A主景區,南接朝天門,通向古城區。推動整合清源山5A風景區、世遺點老君巖、賜恩巖、花博園、西湖公園等景區景點和泉州木偶劇團、泉州歌舞劇團、海絲研學基地等文化機構,盤活周邊閑置資源,引入文化創意、影視演藝企業,形成中心城區文創產業重要聚集區。
二是清源文旅小鎮。小鎮涵蓋花博園、鏡山文創園、五一糧庫三個區域。按照市“十四五”文旅產業規劃,配合建設清源山風景區主入口區,配套建設游客中心、集散廣場等設施,建成高水平的旅游服務基地。與區國投集團一起,用好后茂五一糧庫,植入泉州文化基因元素,整合周邊山林、人文、產業等關聯性資源,打造集文化創意、休閑旅游、演藝展示為一體的生態旅游產業空間。提升鏡山文創園,建成集歷史文化、紅色主題、人防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文化創意旅游產業園。
三是清源農場旅游區。加快推動農場改制,利用現有數千畝林地資源以及樓宇廠房,規劃建設生態停車場、休閑民宿、農業觀光園等,打造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區;引入知名旅游設計公司、旅游企業,改造整合現有低效能的林地園區,騰出新的空間,成為全區重要旅游載體資源。
興城市 打造花園式品質街區
我們將立足“做強環灣主中心”定位,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城區基礎設施、服務配套、管理水平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做足文章,提升清源街道的能級和品質,打造花園式品質街區,建好豐澤城區后花園。具體來說,我們將推動“四個提升”。
提升城區基礎設施。實施湖濱西路地下管網改造工程等為民辦實事項目,綜合改造污水管網、綠化、路燈等基礎設施;推進天湖山宿舍小區、鑫億西湖小區和義成公寓3個老舊小區改造,綜合改造小區路面、雨污管道、路網管線、智能充電設施、垃圾分類設施等配套設施。
提升城區服務配套。教育方面,推動轄區3所公辦小學優質化發展,助力西湖小學建設實驗性質學校;爭取政策支持,加快建設公辦實驗幼兒園,讓更多幼兒享受公辦園學前教育;加強協調,爭取盡快啟動清源學園建設前期準備工作。文化衛生方面,加快建設清源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爭取建設清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提升城區管理水平。在城口等社區試點“小社區、大物業”管理模式,運用“智慧豐澤”“智慧社區”技術,社區、派出所、第三方城市運營商三方協同,優化社區基礎設施和管理,破解社區治安、停車、環衛等難點痛點。下半年,在試點成功基礎上,進一步向各社區推廣。
提升城區生態環境。保護好清源山5A景區和西湖公園“一山一湖”自然環境,協助推進清源山污水管網處理工程建設。整治晉江白水營公園段、北渠后茂段周邊環境,保護好晉江母親河水質。配合910醫院污水泵站養護及改造,持續推進城區綠化美化,打造清新優美的城區環境。
黨建領航 “紅色清源”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2年,我們將突出黨建領航,打造“紅色清源”特色黨建示范區,推動“環清源山黨建聯盟”高效運營,全面建設“黨建+”社區鄰里中心,拓展“近鄰”黨建內涵,引領高質量發展超越。
全面優化“環清源山黨建聯盟”。2021年下半年成立“環清源山黨建聯盟”,2022年聯盟建設重在提質增效。突出打造“四個共同體”,健全聯席會商、項目認領、激勵考評等運行機制,運用大數據方式建成“線上+線下”對話交流和協作共享平臺,引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云平臺,在“紅色印記、海絲文韻、都市休閑”等方面建設中出彩,實現“黨建+文旅”同頻共振發展,開創城市黨建參與基層治理、助力發展、服務群眾深度融合新格局。
全面建設“黨建+”社區鄰里中心。以城口社區為試點,積極導入場地建設、服務供給、運營維護專業團隊,加快推進“黨建+”社區鄰里中心示范點建設,確保布點規劃、功能配套和運營機制務實管用,構建全域“15分鐘便民生活圈”。高標準建設海絲研學基地“黨建+”鄰里中心,融合6大服務功能和2大數字化管理系統,打造融黨群活動、教育培訓、形象展示、服務群眾于一體的綜合性黨建平臺,實現“提升黨建水平和服務地方發展”并舉。
全面拓展“近鄰”黨建內涵。健全“街道-社區-小區”三級黨建聯席會議制度,組建小區黨員議事會和“紅色業委會”“紅色物業”,推行“3+X”議事協商模式,統籌發揮黨員樓棟長和在職黨員干部作用,常態化開展扶貧幫困、法治宣傳、糾紛調解等工作。加大社區(小區)黨建典型培育力度,標準化設置政治引領、宣傳教育、便民服務等功能單元,打造“泉山路文創街區”城市黨建核心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