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泉州中心市區“東大門”,今年來,豐澤區城東街道主動融入和服務市、區兩級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大局,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決策部署,努力推動創建工作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持續積累的文明力量、文明實踐正加快推動轄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用實三項機制,持續推進全面創建
城東街道通過探索、創新三項推進機制,為落實落細落成創建任務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全鏈條責任機制。構建“1+1+13”工作體系,即1個由街道黨工委書記擔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1個由紀工委書記擔任組長的督查工作組、13個由街道黨政班子帶隊的工作組,統籌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同時,將文明城市創建納入年度目標績效考核、社區換屆考核,有效解決“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問題。
全過程點評機制。街道黨政主要領導“不打招呼”突擊檢查,現場點評曝光問題,明確責任、立行立改;對連續曝光三次以上,由被曝光點位責任社區和人員向街道黨工委說明情況。同時,不定期召開創建工作點評會,直奔困難和問題,讓各社區主要負責人“紅臉出汗”,層層傳導壓力。
全環節督導機制。街道紀工委聯合效能辦等部門,堅持“每月一專項、每季一主題”,深入大街小巷暗訪,及時監督、推動整改,確保不回潮反彈;廣泛推廣“文明天氣圖”“隨手拍”等平臺,引導市民隨時發現、反映、監督不文明現象。街道通過這些舉措確保創建工作真正做到領導負責、落實到人、責任到位。
用好三個一線,持續推進全域創建
城東街道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動員各方力量下沉一線,真正把創建工作落實到“最后一米”。
摸排在一線。嚴格對照創城測評體系,對轄區內每一個角落,由網格人員以腳步丈量逐一查找問題,并將發現問題實時上傳微信群,由具體責任社區和工作人員直接認領整改,做到反應迅速、對接便利;建立“片長制”“樓長制”等網格工作體系,持續開展日常創建巡查,及時匯總上報問題。在此基礎上,探索實行13個社區互查,有效填補督查盲區。
整改在一線。街道自查及上級下發的問題清單,均根據網格、點位將責任落實到人,第一時間整改到位。特別是針對社區沒有執法權,只能勸導,快速有效整治存在一定難度的困境,探索建立“一線呼叫、一線報到、一線處置”機制。比如,社區網格員在巡查中發現一小區內建筑垃圾沒有及時清理,盡管與物業進行了溝通,但收效甚微,于是網格員將問題上報給街道并啟動“一線處置”機制,被“呼叫”的城管執法人員及時“報到”,現場督促業主迅速處理干凈。
聯動在一線。屬于街道職權范圍外的重難點問題,及時邀請市、區兩級相關職能部門聯合到現場進行“診治”,目前已聯合“診治”問題36個。比如,實施“門前三包”責任制過程中,一方面與沿街單位和商戶簽訂責任書,逐一壓實責任;另一方面對不落實責任的商戶,聯合城管局、商務局等部門進行綜合執法。
用活三類平臺,持續推進全民創建
城東街道通過創新陣地建設,群眾參與、群眾支持、群眾點贊的濃厚氛圍已初步形成。
用活黨建引領平臺。探索基層黨建與文明創建相融合的新方式,特別是在東星毓才小區等外來務工人員較多的小區推行“近鄰黨建”模式,鄰里間不再陌生、更有溫度。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定期組織老人協會、轄區各企事業單位的黨員干部圍繞創城開展活動,比如,讓群眾在打掃衛生、維護秩序等創城工作中看到黨員干部的身影,影響帶動多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
用活宣傳教育平臺。充分利用轄區內LED、社區通告、小區電梯、公園廣場等陣地,加大文明城市精準宣傳力度,潛移默化滲透市民文明理念。面向社區、學校、家庭輻射心理團輔、公益巡講等活動,在未成年人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人性化管理、親情化服務原則,將文明禮儀普及與外來務工人員的就業、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相融合,引導其積極投身城市核心區建設和文明城市創建。圍繞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積極創建一批學習型企業,拓展非公有制企業精神文明創建新領域。強化經費保障,加快1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及13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
用活志愿服務平臺。組織開展“我為社會做好事”等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參與志愿者6000余人次,“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在轄區蔚然成風。同時,創新“點單式”志愿服務,群眾根據實際需求向社區“點單”,社區及時招募符合條件的志愿者提供暖心服務。
文明創建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下階段,城東街道將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與文明創建結合起來,練“內功”、打“底子”,努力讓轄區更美麗、社會更文明、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