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安溪縣長夏書院里墨香彌漫,30名中小學生在專業教師指導下,提筆運墨,學習花鳥與山水國畫。這門由龍門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組織的公益課程,成為孩子們接觸傳統筆墨丹青的窗口,也是安溪縣依托宗祠古厝建設基層文化陣地、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抵鄉村的生動縮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今年以來,安溪縣創新推出“宗祠(古厝)書院”建設模式,首批推進8個試點書院,構建優質文化直抵基層新載體。
為確保宗祠(古厝)書院可持續運行,安溪縣成立宗祠(古厝)書院建設工作專班,并建立了“1+3+N”管理機制。每所書院由1名村干部或鄉賢擔任院長,縣直單位與鄉鎮配合組建教學、活動、后勤3個工作組,并廣泛招募退休教師、非遺傳承人、新鄉賢等N名志愿者參與服務。
8月25日,蓋洋書院作為首批試點正式揭牌啟用。法律知識科普,南音、木偶、竹藤編等非遺互動傳承課,農業種植、加工技術培訓……書院啟用以來已舉辦多場活動。“我們還將舉辦新式茶飲體驗課、《虎邱古坵:木偶演繹戲如何融合文旅》課題研究等活動,進一步增強文化服務的實用性和吸引力。”蓋洋書院執行院長林兩全介紹。
在功能設計上,安溪創新推出“1+6+X”課程體系:每季度開展1次理論宣講,設置文化教育、技能培訓、現代農業、鄉村治理、文體活動、康養保健6類基礎課程,并鼓勵各村因地制宜開發多項特色課程,系統構建起“理論宣講+文化服務+文明實踐”三位一體的基層文化生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好生態’帶來‘好錢景’……”8月13日,在長夏厝宗祠,“茶小宣”隊員王碧霞清脆響亮的開場白,回蕩在宗祠的梁椽之間,在場茶農們聽得頻頻點頭。連日來,一支名為“茶小宣”的安溪青年理論宣講先鋒隊活躍在各個古厝書院中。這些從安溪縣60名優秀青年宣講員中選拔出的“十佳茶小宣”,已深入鄉村、企業、學校開展宣講10余場,將生態文明思想等黨的創新理論從書本帶向田間,化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生動實踐。
龍門鎮依托“長夏厝”等場所開辟“假日課堂”,按照“活動有場所、教育有延續、安全有保障”的原則,組織青年志愿者和“揚帆計劃”大學實習生,為孩子們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務。行走在安溪鄉村,古老的宗祠與新時代文明交相輝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精心鐫刻在宗祠墻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字樣與傳統的楹聯、匾額相得益彰,化作日常生活中的文明之風。
在經兜村,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實現有機融合。自2003年成為全國“關愛女孩行動”首批試點縣以來,安溪推動宗族在新修族譜時打破“只記男丁”的傳統,讓女孩正式納入家族傳承。近年來更推出電子化祭祀形式,村民可通過線上平臺與電子屏緬懷先祖,掃碼溯源家族歷史,異地親友也能遠程參與祭奠。這種從傳統文化到現代科技的嫁接,正是文明進化的重要標志。
安溪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縣里分年度、季度制定活動計劃和課程安排表,安排專項經費保障,為每個試點書院提供2.5萬元補助經費。鄉鎮配套建設資金,同時鼓勵企業、宗族捐贈設立“鄉賢文化基金”,推行“以獎代補”機制,對考核優秀的書院給予獎勵。“計劃到2026年,安溪將力爭形成‘一鄉鎮一特色、一村居一品牌’的基層文化格局,讓更多宗祠、古厝成為輻射鄉村的文化陣地,真正實現文化服務貼近群眾、直抵基層、深入人心,持續提升茶鄉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與幸福感。”
?。ê谓?黃瓊芬 吳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