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生命最后48小時
4月3日,泉州有風。33樓頂,阿瑩只是一個人,手機也沒帶。
她把鞋子擺放得很整齊。她沒有告別,卻以令人難以接受的方式,縱身躍下,告別世界。
她為何會這樣終結自己的生命?那一會,她有掛念著什么嗎?
在無法接受的現實之前,一串串疑問潛于惋惜之間。
■這次回家沒買回程車票
昨日,記者聯系到阿瑩的大學好友小雨(化名)。聽說阿瑩的事情后,小雨當即泣不成聲:“不可能!不可能!她之前沒有什么反常的舉動,我不相信……”
小雨的心情難以平復,過了幾個小時,她才斷斷續續地告訴記者:“我們在一個學校,以前放假的時候經常相約坐車回泉州。”她告訴記者,阿瑩是清明節放假前回泉州的,她這段時間剛好在泉實習,她電話里還特地囑咐阿瑩,要買回程車票,省得返校買不到票。
“她當時跟我說,不要緊,實在不行讓媽媽送。”阿瑩告訴小雨,她沒有提前買回程票。
小雨說,阿瑩媽媽以前也開車送過女兒回校,所以聽到好友這么說,她并不覺得有異。
■出走前一天沒和好友見面
小雨最后一次聯系阿瑩,大概是阿瑩失蹤的4月3日下午2時左右。
“出事前一天,我們在電話里聊天,我約她見面,她說要掃墓,還要去看外公,沒辦法出來。”到了3日下午,小雨給阿瑩發了兩條短信,阿瑩沒有回復。
“我以為她正在掃墓,沒看到短信,于是我給她打了電話,大約是下午2點。”小雨說,第一個電話阿瑩沒有接,一直到下午3點,她接連給阿瑩打了4個電話。“以前我不會這樣的,那天不知為什么,就是一直給她打。”
第5個電話在3日下午4時左右撥出,阿瑩的手機關機了。
3日當晚,小雨知道好友失蹤的消息后,和很多人一樣,開始瘋狂地尋找阿瑩。這時她才知道離家的時候,阿瑩根本沒帶手機。
阿瑩縱身從蟠龍大廈一躍而下的時候,小雨和阿瑩家人仍舊抱著一線希望,等她回家。
■同窗回憶:學習上進是美術特長生
阿瑩高中就讀于市區某中學,是理科生。
她的高中好友小陳說,這是一個漂亮的女孩,高中的阿瑩,性格外向,跟同學相處融洽,喜歡小動物,高考是美術特長生。
“她的成績在班上算中等,挺上進,比較想讀書,只是高考后我們沒有見過面。”小陳說,畢業后,她聯系過阿瑩一次,希望出來見面,阿瑩當時沒時間。
聽說阿瑩失蹤的消息,高中班級的qq群里炸了鍋,大家都在相互傳遞這個消息,告訴每一個同學,一旦發現阿瑩,一定要互相通知,把她找回來。
“看到墜樓的消息時,我發現很多特征都跟阿瑩很像,可是我不愿意相信,沒想到竟然是真的。”小陳哽咽了。
小雨說,她看過阿瑩畫的水粉風景畫,畫得很好。
“我們經常見面,即使沒有見到,隔三差五也要電話聯系,這段時間她的功課比較緊張。”小雨說。
由于美術院系的學生要趕畫稿,從構圖到作畫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所以最近的阿瑩比較忙。小雨記得,有一次相約見面前,阿瑩趕畫稿到凌晨五六點。
“可是見面的時候,她很開心,沒有絲毫不正常的地方,真的確定是她了嗎?”說到最后,小雨又哭了。
■同學印象:矛盾的她開朗又不快樂
微博上,墜樓女子的身份被確認正是離家出走的阿瑩,同學或是博友,不少人為之惋惜落淚。
從網友@the-ting發出阿瑩失蹤的微博,大量網友轉發接力尋找阿瑩,到昨日傍晚,阿瑩不在人世的消息被最終確認,在整個過程中,阿瑩生前的同學、好友在微博上寫下對這個女孩的印象——她開朗、漂亮、唱歌很好,卻又有強烈的不快樂。
@麥田-陽光轉發了阿瑩同學的一條微博,誠摯與企盼躍然筆下:阿瑩啊,班長挺你……現在班長還在,志鵬阿章裴杰福文全在。沒有什么擔子那么重。我們還年輕,不要輕易放棄。
@井下真二:我的初中同學,她長得很漂亮……是她太幼稚,還是世界太殘酷了?是什么原因讓她走這極端?默哀,祈福,希望在天堂可以過得開心點!
阿瑩的高中同學小吳在微博上說,她感覺到這是一個很開朗又有強烈的不快樂的女孩。“我們做過同桌,聊天時,我覺得她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很強烈,但又郁郁寡歡。”
□早報記者蔡紫旻陳祥木蘇勇通訊員陳榮省文/圖
妙齡年華、大學生、獨生女……面對這么美好的生活,黃某卻選擇以輕生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令人感到惋惜。人們不禁反思,在教育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時,家庭、學校、社會應該注意什么?對此,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生命教育責任教育亟待加強
【關注一】孩子為何走極端
缺乏挫折教育。北京東方國際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心理協會常務理事、心理專家張秀云認為,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庭條件越來越好,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反而變差。“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受不得任何打擊。”她認為,學校缺乏對學生的挫折教育,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排解,反而容易走極端。
缺乏傾訴。孩子缺乏傾訴,心理壓抑得不到緩解,也是造成走極端的原因。“目前心理機構不健全,做心理輔導的專家太少了。”張秀云說,人的情感需要宣泄,如果一直悶著,就會鉆牛角尖。“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找親人或者朋友聊,把一些事情說出來就好了。”
缺失責任、生命教育。“現在有很多孩子很自私,只顧自己的感受,不夠擔當。”張秀云說,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家長培養一個孩子成長不容易,不管遇到什么事,輕生都是不應該的。學校、家長應該對孩子從小進行責任教育、生命教育。
【關注二】家校如何教育
家庭教育:重在培養責任心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人對孩子都很疼愛。”泉州師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鄧岳敏說,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要更理性,孩子其實不缺乏愛,缺乏的是嚴而有格的愛,不能讓孩子覺得愛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當其他人無法像親人一樣圍著孩子轉時,他們才不會有心理落差。
從小讓孩子承擔家務,從培養家庭責任開始培養責任心是家庭教育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責任心包括對自己、家庭、社會、環境、集體的責任,從教孩子學會承擔對自己、家庭的責任開始,培養更深層次的責任。“最重要的是,家長不要過分關注成才,將自己未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讓孩子學會如何做人。”鄧岳敏表示,并不一定學習好、工作好才是有出息,內心幸福才是人生最終的追求。
學校教育:開展生命教育
在學校教育方面,專家認為,學校對學生的學業成績評價應該淡化,要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要了解學生的需要,特別是心理方面的需要。”當今社會發展迅速,中學生、大學生接觸的新事物很多,學校方面不一定認同,但應該要理解學生。
此外,開展生命教育、責任教育是一項更為重要的教育內容。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對學生的生命教育、責任教育,都不應該只停留在理論上,而要用實踐來讓學生明白生命很可貴,活著真好。讓他們明白,人生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但心態仍然應該樂觀向上,要敢于擔當,負起責任。
【關注三】怎樣排解壓力
當學生遇到困難、有心事的時候,要學會自我排解。“可以向同伴尋求幫助,向別人傾訴,一些不愿意說、不敢說的話,說出來就好了。”鄧岳敏說,同輩人之間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感受,當你知道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別人也曾遇到時,所碰到的事也就沒有那么嚴重了。
其次,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宣泄自己的情緒,比如面對湖水或者一些空曠的地方高吼,或者可以做一些例如打沙包之類的運動,哭也是一種很好的發泄方式。
“還要學會自我解嘲,具有新時代的阿Q精神。”鄧岳敏認為,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進行一些自我調侃,對自己開玩笑,可以讓自己很快地釋懷。如果以上的方法都沒有效果,就應該要尋找專業的幫助了。“可以向心理咨詢老師或者心理咨詢熱線尋求幫助,老師和父母也是很好的選擇對象。”父母其實是最安全的避風港。自己本身要意識到有多種途徑可以走出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