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拯 鄭靚
關注理由 前天是第16個“世界知識產權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2015年阿里巴巴知識產權保護年報》,借助大數據,繪制3518個售假團伙分布圖,揭開售假產業鏈。其中,莆田一團伙,專門從事“網店虛假認證”。該團伙涉及販賣賬號725個,其中355個賬號被賣給了售假者,總銷售金額高達1295萬元。
我省共查出454個售假團伙
“利用大數據技術,假貨溯源成為可能。”阿里巴巴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4月,他們在全國范圍內挖出售假團伙3518個。其中,在我省挖出454個團伙,占比約13%。該負責人提醒,隨著互聯網技術進步、營銷手段演化,售假者也不斷“更新換代”,冒出三大新方式。
1.售假者為規避風險,不通過淘寶官方的聊天軟件,而是利用QQ、微信等,完成假貨展示、推廣、議價。一些被阿里巴巴清退的店鋪,直接將假貨轉至其他平臺繼續銷售。
2.少量權利人惡意搶注商標、申請垃圾專利,或偽造著作權證明后,向阿里巴巴知識產權投訴平臺發起惡意投訴,要求平臺下架指定商品;更有甚者,有權利人在惡意投訴后,私下向賣家收取“保護費”。此類讓人疲于應對的惡意投訴,給正規賣家造成大量經濟損失。
3.在淘寶上惡意注冊、虛假認證、虛假交易等部分黑色產業,已發展為“一條龍服務”。這些利用虛假信息注冊、認證,經過刷單公司“包裝”的淘寶店鋪,大多流入售假團伙手中。
“售假行為不斷進化,法律法規滯后問題尤為凸顯。”上述負責人表示,根據規定,已銷售案值5萬元、未銷售案值在15萬元以上的售假,認定承擔刑事責任,為規避風險,一些制假售假者將產、供、銷等環節進行了物理隔離,避免現場查獲“足夠量”假貨,以逃脫法律制裁。
案例:355個售假網店 竟是同一團伙認證
阿里巴巴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惡意注冊、虛假認證、虛假交易的黑色產業鏈中,不法分子分工明確,“從前期騙取農村、工廠的人口身份信息,到后期網店的虛假認證、虛假交易,都有跨地區的專人或公司負責”。《知識產權保護年報》就公布了一起與此有關的案例。
去年,福建、上海等地警方聯合破獲一起總案值高達2150余萬元的假冒“耐克”運動鞋案。警方調查發現,不法分子使用的多個淘寶賬戶,存在明顯的虛假認證行為。而用于虛假認證的身份信息,均來自一個莆田的虛假認證團伙。
據調查,該團伙涉及販賣賬號725個,其中355個被賣給了售假者,用于銷售假貨。這些網店共成交訂單28萬筆,銷售金額高達129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