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莆田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時,賽場內外總會活躍著一群身著統一服裝的志愿者,他們多是來自莆田學院的學生。他們中,既有在國際體聯副主席身邊當隨身翻譯,也有被安排在入口處、安檢處的普通崗位做志愿者。300多名學生從早上一直站崗到下午1點,2點又重新上崗。隨隊志愿者常要忙到晚上9點。他們說,雖然工作辛苦,但很自豪。

國際體聯副主席(左)與翻譯(右)合影
早上7點,莆田學院大二的張同學起床洗漱,7點半從校門口乘車出發,到市體育綜合館后就投入到工作中。他在安保部,工作要持續到下午1點,這期間要幫忙檢票、引導,“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張同學說,像他這樣被分在安保組的,約有40名同學,晚上9點才能回到宿舍。“下午1點回到志愿者之家吃飯,2點重新上崗。”志愿者黃同學說,午休對他們來說很奢侈,有時候吃飯都像在“趕場”。“來得早,走得晚,起早貪黑,志愿者們每天都很辛苦。”組委會志愿者部相關負責人沈女士說。
前天的開幕式上,國際體聯副主席科恩·斯拉瓦宣布開幕,在她身邊,海都記者注意到一名身著志愿者服裝的小伙,原來他是科恩·斯拉瓦的隨身翻譯,莆田學院大三英語專業的學生。
“每天開很多場會議,都要在現場進行實時翻譯。”這位90后小伙叫段庸,來自于山西太原,他告訴海都記者,從小學開始就對英語感興趣,這方面也逐漸成為特長,在學校時經常參加英語演講比賽,目前已通過專四考試,大四會考專八。
段庸說,平時用英語交流基本沒有問題,但是為了讓這次志愿者工作更順利,他也花時間熟悉有關技巧運動的專業術語。“第一次參與國際大賽,還能和科恩·斯拉瓦交流,感到非常榮幸,會盡全力做好志愿服務。”段庸告訴記者,科恩·斯拉瓦對待工作極認真,為人謙和,有很多值得他學習的地方,他也會繼續學習英語,將來想成為英語老師。(海都記者林養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一味鄉愁 四海知音——看“莆田”餐廳如何2025-11-0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