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由福建省音樂家協會、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及寧德市文聯、蕉城區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祖國頌·鄉村美”2025寧德(蕉城)稻田音樂周活動蕉城區下竹洋村拉開帷幕,歌舞、薩克斯、口琴等藝術融入金秋豐收圖景,為市民和游客提供獨特的文化體驗。

金秋時節,閩東大地稻田翻涌,空氣中彌漫著豐收的喜悅。漫步在稻田之間,金黃的稻穗在微風中搖曳生姿,訴說著豐收的故事。農民們躬身稻田,手握鐮刀,將金燦燦的稻粒攬入“懷中”。捕捉這一美好的時刻,福鼎、蕉城、周寧、屏南、壽寧等地積極舉辦稻田音樂會、農民豐收節等活動,以稻為媒,以農促旅、以旅興農,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不久前,福鼎市店下鎮舉辦了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墾地共慶豐收活動,以“賞豐樂土、創展農科、繪寫農情、樂享農趣、嘗農豐味、共謀農興”為主線,開展文藝展演、智慧農業展示、福鼎檳榔芋品鑒會、共富集市、電商直播、稻田攝影、稻田歡樂跑等節慶活動,令人矚目。

以千畝梯田聞名的屏南縣長橋鎮柏源村相繼舉辦了“感恩豐收·食味新香|中國農民豐收節·吃新”“稻田音樂會”等多場活動,邀請游客與村民齊聚共慶豐收節,開展手工割稻、撿豆子、夾紅椒、釘木楔、扎稻草人、田園寫生、百家宴等活動,讓人流連忘返。
國慶假期,周寧縣在麻嶺梯田上搭建舞臺,舉辦了“月滿稻浪?聲動麻嶺——稻田音樂會”,樂聲環繞稻稈,音符與稻穗共舞,自然與藝術相遇,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此賞秋景、品秋韻,穿梭稻田合影留念。“與朋友一起,到金色稻田里欣賞秋日美景,這是一個不錯的體驗!”游客陳先生舉起手中相機,定格下一幅幅美好瞬間。
農文旅融合,田園解鎖新玩法。近些年,我市全力穩定糧油生產,創新開展“我在寧德有畝田”活動,把昔日的撂荒耕地變成“希望良田”。同時,緊扣鄉村振興藍圖,以稻為媒,以景留客,培育打造了稻田書屋、稻田民宿、稻田咖啡屋、稻田攝影、研學康養等新業態新模式,開展春耕、秋收田趣等農事體驗,有效促進農文旅融合。

近期,屏南縣壽山鄉白玉稻田公社迎來多批學生,體驗割水稻、“渾水摸魚”等戶外活動,聆聽“水稻的一生”科普講座,了解水稻種植、收割全流程,結合二十四節氣學習農事規律。
稻田如畫的白玉村,巧妙挖掘稻文化,建成白玉稻田公社,增設稻田棧道、微景觀等設施,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州大學陽光學院等院校聯動合作,策劃“看稻、聽稻、吃稻、知稻、玩稻、得稻”系列活動,推出“農場+稻田+稻田文創”的研學項目,吸引多個研學團隊駐點服務,年研學接待量約2萬人次。
藏在稻田中的蒲蒲文創咖啡館成為周寧縣七步鎮八蒲村熱門打卡點,經過投資者的精心設計,原本破敗的80年代鐵合金廠房宿舍樓改造成充溢著浪漫氣息的文藝空間,稻田、村咖巧妙結合,和諧共生。“在稻香包圍的咖啡館里,靜靜發呆;在稻田邊的秋千上晃悠,看農民在田間勞動,時光仿佛都慢了下來。”國慶期間,不少游客慕名而至。

投建于2019年的先鋒廈地水田書店是屏南縣廈地村的標志性建筑,從春播到秋收,書店周邊景色隨水稻生長不斷變換,尤其是秋收時節,金黃稻田環繞書店,人們在此看書、品咖啡,沉浸式感受“詩與遠方”的浪漫意境。借助先鋒書店這一國內知名“大IP”的強大流量,廈地水田書店迅速走紅,成為網紅打卡勝地,吸引眾多文藝愛好者與游客慕名而來。
屏南縣長橋鎮則立足資源稟賦,統籌梯田、廊橋、傳統村落等特色資源,深化“1+N”農業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扎實推進村莊風貌管控、古巷道修復、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等工程,精心打造集研學旅行、農耕體驗、糧食安全教育、傳統工匠技藝實訓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研學旅游線路,積極探索以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
稻浪隨風輕舞,田園風光宛如畫卷。從歡快熱鬧的農耕勞作到鄉村游帶來的閑適體驗,寧德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和文化底蘊,讓水稻種植煥發新姿,讓稻田有了多種“打開方式”。(記者 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