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龍巖武平捷文村成為林改第一村。如今,龍巖農民靠發展林下種植賺大錢。同時形成了“一縣一主導”的林下經濟“龍巖模式”。
龍巖市有著豐富的林地和林木資源,全市林地面積達2178.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4%。山多林多,曾是龍巖經濟發展的劣勢,不過,發展林下經濟卻成了極大的優勢。
龍巖武平縣東留鄉大明村農民何連生,承包管護著村里的萬畝生態公益林。他靠在林下養雞、養魚,每年就能收入二三十萬元。依靠發展林下經濟增收致富,老何還曾作為龍巖市典型在全國林下經濟現場會上進行交流。
“以往,村里人眼巴巴看著林子。”老何稱,除了砍樹賣錢,想不到林子還有別的用處。如今,發展林下種養,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林子那么大,圍著它就能賺錢”。
像老何一樣,龍巖搞林下種養的農民不少。龍巖市林業局農業開發辦相關人員介紹,林下經濟“龍巖模式”主要包括林藥、林菌、林蜂、林畜、林馴、林旅等模式。
目前,龍巖市七個縣(市、區)因地制宜,基本形成了“一縣一主導”:永定巴戟天;連城鐵皮石斛;上杭斷腸草;新羅野山薯;武平金線蓮;漳平金花茶;長汀黃梔子。其中,武平還是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海峽導報記者李貴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