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寧德福鼎太姥山鎮備灣村海域,連片光伏板如藍色綢緞鋪展于碧波之上,這里是福建首個海上光伏項目——"中廣核寧德核電溫排區200MW項目"的建設現場。中廣核新能源福建公司總經理吳重仲滿懷期待地說,項目首批光伏模塊已實現并網,預計2025年11月底全面投產。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也是引領綠色轉型的清潔能源大省,福建推動核能、水電、光伏、風電多元協同發展體系。截至2025年9月底,福建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66.08%,發電量占比54.64%,連續多年實現清潔能源100%消納,綠色發展水平居東部10省(市)首位。

2025第三屆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福建海上風電裝備專題展 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蔚藍風場 海風陣陣"轉"出動能
不久前,臺風"樺加沙"期間,平潭大唐海上風電公司顯美風電場最大風速達24米/秒,單日發電量451.48萬千瓦時,創歷史新高。
"這些電量可滿足9萬輛新能源汽車充電,相當于節約標煤1350噸,減排二氧化碳3500噸。"該公司生產運行高級主管李文豪說。
這座裝機規模185MW的風電場,風機等效利用小時數超4000小時,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約2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4萬噸。

平潭海域已建成5個并網發電的海上風電場
作為我國海上風能最富集的地區之一,福建年均風速超9.5米/秒,海上風電年均可利用小時數達4000小時以上,理論蘊藏量超1.2億千瓦,是名副其實的"風庫"。
福建海上風電項目正"串珠成鏈":2023年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平潭外海并網;漳浦六鰲海上風電場二期作為全國首個全采用13兆瓦以上機型的風場,年發電能力達16億千瓦時;華潤連江外海海上風電場、福鼎B-1區7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長樂外海J區海上風電場、湄洲灣外海海上風電場等項目也在推進中。

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國能共享號"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開展"風光漁"融合的創新實踐。莆田南日島的全球首座"風光漁"漂浮式平臺"國能共享號",去年6月并網后曾在大風季連續滿發120小時,單周期漁獲收入達數百萬元,實現"電漁雙收"。
風電產業的蓬勃,離不開全產業鏈支撐。福建已具備全系列風機制造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最大26兆瓦固定式海上風電機組、17兆瓦直驅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先后下線。"我省引進東方電氣、金風科技、中車電機、艾爾姆等龍頭企業,加強協同創新,促進產業聚集,風電裝備產業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省工信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施惠財表示。
海上光伏 波光粼粼"曬"出綠電

中廣核寧德200MW海上光伏項目
福建的海洋,不僅能"吹"出電,更能"曬"出清潔能源。總投資14.5億元的中廣核寧德海上光伏項目,規劃建設30個子方陣,電池組件采用大功率單晶硅組件,可實現分塊發電、集中并網。
"該項目是綠色能源體系建設的創新實驗,對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吳重仲說,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9.8萬噸,節約標煤7.8萬噸。目前項目的陸上升壓站5棟建筑樓已封頂,剩余設備陸續進場安裝,送出線路共計30基鐵塔。

東山杏陳180兆瓦海上光伏電站項目
這樣的光伏探索在福建不斷延伸。今年4月,全國首個高風速海域海上光伏項目——東山杏陳180兆瓦光伏電站全容量并網。"項目采用'上可發電、下可養魚'模式,年平均可提供清潔電能近3億千瓦時,能滿足東山島全島居民用電,年節約標煤9.02萬噸。"國網漳州供電公司發展部方曉潔說。
"漁光互補"模式持續推廣,全省單體最大海上灘涂漁光互補項目——創能涵江興化灣100兆瓦電站去年并網,年發電超1.2億千瓦時;新開工的涵江興化灣300兆瓦項目,預計年發電4.8億千瓦時。
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海上風電、海上光伏裝機410萬千瓦,規模居全國前列。"海上風光"成為福建綠色發展的鮮明標識。
多元發力 非化石能源多點突破
近日,寧德核電站二期工程項目用島獲國務院批準。寧德核電站一次規劃6臺百萬千瓦級機組,分兩期建設,采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第三代壓水堆技術"華龍一號"。

漳州核電項目
作為核電大省,福建省核電發電量占全省發電量比例較高,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福清核電一次規劃、連續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667.8萬千瓦,每年可發電超500億千瓦時。今年1月,中核集團福建漳州核電廠1號機組成功投入商業運行;華能福建霞浦核電站一期工程獲國家核準,擬建設2臺"華龍一號"壓水堆機組。
水系密布的福建,水電及抽水蓄能建設同樣提速。今年6月,全省首個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華電福建古田溪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主體工程開工,項目規劃裝機容量250兆瓦,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2.5億千瓦時;南安、仙游木蘭等抽水蓄能電站也在推進中,建成后年發電量均超10億千瓦時。
福建還積極探索地熱能、波浪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國內首套發電功率達到100千瓦的可自航波浪能發電平臺——"集大4號"可自航混流氣動式波浪能發電平臺已成功下水;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10千瓦振蕩水柱式波浪能發電裝置"東波一號"完成真實海況測試,實現連續發電超1800小時。福建還計劃2025至2030年培育1—3個百兆瓦級綠電制氫示范項目。

漳浦六鰲海上風電場二期項目
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到"十五五"末,新增用電需求絕大部分由新增清潔能源發電量滿足,讓更多綠電穿越山海、點亮萬家燈火。
福建已明確發展路徑:推動陸上風電升級改造,加快近海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穩妥推進閩南海上風電基地開發。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穩妥推進漳州核電、寧德核電項目建設,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熱。探索海洋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以上。
從風電機組的旋轉到光伏板的閃光,從核電基地的穩定輸出到抽水蓄能的靈活調節,福建正在山水之間持續挖掘綠電潛力,為"雙碳"目標注入藍色動力。(記者 盧金福)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來源福建海事局)
海報設計: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