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背了“救命藥”延誤的鍋,急救藥品會短缺嗎?
所謂“救命藥”實為“營養劑”,但事件還是引發了網友們對緊急藥品運輸流程的大量討論。如果遇到在緊急情況下藥品短缺,航空禁運是否會延誤救人?
《財經》記者 劉浩南/文 王小/編輯
10月16日,順豐集團官方微博就四川某客戶藥品寄遞延誤事件發布最新聲明稱,目前病人仍在四川省南充市閬中人民醫院接受治療中,不存在因為藥品延誤導致身故的情況。
此前媒體報道稱,10月9日,杭州的王先生為了救治四川老家的親屬花約3200元購買10支“申捷針”,通過順豐快遞送往四川,當時接單的快遞員承諾4天以內可以送達,但快遞從杭州發到四川繞經昆明,于10月14日才被簽收,“導致”王先生的親屬病情延誤,醫院宣布腦死亡。被指責需為“延誤病情“負責的順豐快遞,因此被卷入輿論漩渦。
所謂“救命藥”實為“營養劑”
據順豐方面解釋,貨物無法空運是造成延誤的主要原因。由于10支“申捷針”為粉末狀藥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順豐無法通過航空方式寄遞,順豐官網的違禁品列表中也明確將“所有粉狀及液體物品”一項標為“禁寄”。
“王先生10月9日寄遞時,我司員工已說明只能使用陸運方式寄遞且時效預計四天,客戶考慮后決定寄出。后快件因中轉環節操作失誤,導致延誤一天,客戶最終于14日14:19分簽收。”順豐在聲明中稱。
部分報道將所涉藥品稱為“救命藥”,然而,在順豐的聲明中,將所涉藥品稱為“神經營養輔助藥品”。“這(申捷)是用于中長期促進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功能恢復的輔助類藥物,在腦干出血急救中用不到,稱為‘救命藥’肯定是不對的。“一位北京三甲醫院腦外科醫生告訴《財經》記者。
據藥監局公開信息顯示,“申捷”通用名為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注射液,用于治療血管性或外傷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帕金森氏病等,藥物分類為神經營養劑。在急性創傷治療中需要持續用藥6周,對帕金森氏病則一般用至18周。
急救藥品會短缺嗎?
盡管存在諸多事實出入,事件本身還是引發了網友們對緊急藥品運輸流程的大量討論。如果遇到在緊急情況下藥品短缺,航空禁運令是否會延誤救人?
“類似擔心是過慮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外科的一位醫生分析, 對急救藥醫院會定期檢查存貨。如果醫院沒有,會通知藥房立即調用,藥房一般不會短缺急救藥。
一位從事藥品采購行業的相關人士也向《財經》記者介紹,民間物流運輸企業并不是緊急藥物運輸的主要方式,“如果確實有緊急采購需求,醫院會聯系有穩定合作關系的藥品供應方,一方面保證速度,一方面保證來源安全性。患者自己去購買再快遞過來,這種事基本沒見過”。
如果遇到地區性的藥品供應不足,某類必用藥品連藥品供應商都缺貨,針對這種情況目前相關部門也有對策。2017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要求通過政府調控進行藥品保障,實施定點生產,協調應急生產和進口等方式,加強供需對接、協商調劑,完善短缺藥品儲備。
“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僅僅依靠市場調節供需很容易出現各種不同的狀況,政府及時干預調節必要而且必須。”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曾益新在今年6月28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目前梳理出了約130種臨床易短缺藥品清單,會同工信部、國資委、食藥監總局等部門,解決近50種清單內藥品的短缺問題。”
患者外購藥,醫院能用嗎?
該事件的一個關注點是,患者親屬外購注射液,是否是合理的行為,醫院是否就會接納并使用?
《財經》記者就此詢問了國內多家醫院的醫生,發現各家醫院對此類行為態度較為含糊,具體操作方式也存在差異。
“全國幾萬種藥,醫院如果每種存幾百支,庫存多大都不夠了。所以一般醫院常用藥就幾千種,醫院采購需要競價審批等復雜程序,個別新藥醫院是沒有的,如果患者確實需要,就只能外購了。” 上述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外科醫生稱。
按國內醫院規定流程,在患者所需某藥品而醫院暫無存貨的情況下,患者可以在醫院辦理臨時購藥手續。然而,臨時購藥手續程序比較繁瑣,經過多層審批,耗時至少兩到三周,很多患者的病情都無法承受這個時長的拖延。
尤其是癌癥,由于針對治療癌癥的研發近些年表現突出,新藥類型多,價格昂貴,腫瘤科醫生要面對的臨時購藥情況是最多的,而癌癥患者尤其不能耽擱。
同樣等不起的還有急需絲裂霉素的青光眼患者們。今年3月,新華社報道稱,作為國內青光眼手術的必備藥品的絲裂霉素,正面臨斷供。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陳君毅稱,國內醫院正在使用最后一批有效期到2016年11月的絲裂霉素庫存。
救治時間和用藥安全性在繩子兩頭撕扯著病人,也在撕扯著醫生。“在急需的時候患者就只能直接跟廠家購買,不走醫院正規程序,據我所知少數醫生會容許這種做法。”就職于廣州某社區醫院的一位醫生向《財經》記者透露:“但我們是不敢冒這個險,對醫患雙方都有風險。”
風險中能看到出路的是,短缺藥品監測的基礎建設正在完善過程中,這將使醫患雙方受到的壓迫感有望緩解。
《意見》明確的改進動作,都頗具針對性:在目前每個省份布局不少于15個監測哨點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監測范圍,聯通藥品研發注冊、生產流通、采購使用等重點環節,實現短缺藥品信息監測全覆蓋;實行監測信息每月零報告制度,建立四級監測網絡體系和預警機制;建設基于大數據應用的監測預警信息系統。
江蘇衛計委也就此響應,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工作的通知》,宣布自8月起15所醫院和35家藥商成為短缺藥監測哨點,執行效果還需要持續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