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億私募“扎堆”圖:北京+上海+深圳=總規模62%
中基協12日公布私募最新數據。
截至8月底,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20652家,較上月增加542家;已備案私募基金60688只,較上月增加1954只,管理基金規模為10.21萬億元,較上月增加2600億元。這也是今年以來,私募基金實際管理規模首次超過10萬億元。
在實際管理規模創新高的同時,行業正發生一些變化,今年以來,證券私募管理規模出現縮水,7月份一度增長了809億元,不過8月份繼續縮水。截至8月底,證券私募規模2.25萬億,相比7月份縮水1107億,前8個月,證券私募累計縮水5201億。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北上深三地私募管理的基金總規模達6.34萬億,占10.21萬億總規模的62%。其中上海為2.38萬億,深圳為1.57萬億,北京為2.39萬億。
私募“嫌貧愛富”,青海家數不足上海千分之三
作為大資管和財富管理的新興行業之一,“嫌貧愛富”現象更加明顯。一線城市和沿海發達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好,給私募提供了合適的生存土壤,從產業集中度來看,主要集中在這些地區。
截至8月底,已登記私募數量從注冊地分布來看(按36個轄區),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浙江(除寧波)、廣東(除深圳),總計占比達72.95%,上海、深圳、北京三地占比近六成,達59.73%。其中,上海4324家、深圳4092家、北京3922家、浙江(除寧波)1557家、廣東(除深圳)1172家,數量占比分別為20.93%、19.81%、18.99%、7.54%、5.67%。
數量和規模北上深座次略有變化,就具體基金數量來看,上海、北京、深圳三個第一陣營城市遠遠超過了其他轄區,分別有17900只、11628只和11046只;規模而言,北京、上海、深圳均超萬億,分別達2.39萬億、2.38萬億、1.57萬億,占比超六成。
相比而言,其他轄區私募數量和規模等明顯小很多。大連、云南、河南等14個轄區,私募數量不足100家,其中,青海僅有12家,和數量第一的上海相比不到千分之三。
與此同時,私募匯APP數據顯示,從辦公地址分布來看,截至8月底,北京超過上海、深圳,成為私募辦公地最集中的城市,數量達5075家,占比24.57%;上海、深圳分別是4404家、3177家,占比21.32%和15.38%,三地總占比超過六成,達61.27%,比注冊地更加集中。
值得注意的是西藏雖然相對偏遠,但由于一些優惠政策的扶持,私募數量并不算少,有214家私募;管理901只基金,基金規模達2198億元,在基金數量和規模上,超越了四川、福建、山東、重慶、湖北等中部甚至華東地區,接近寧波的水平。
證券私募單月縮水超千億,年內累計縮水5201億
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管理基金規模為10.21萬億元,較上月增加2600億元。這也是今年以來,私募基金實際管理規模首次超過10萬億元。去年年底,管理規模為7.89萬億,年內增加了2.32萬億,增幅為29.4%。
記者注意到,股權私募依舊是私募基金規模增長的主要力量。8月份,私募股權、創業投資管理的基金規模為6.37萬億元,比7月份增長2299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1950家,管理正在運作的基金25407只。
今年以來,證券私募管理規模出現縮水,7月份一度增長了809億元,不過8月份繼續縮水。截至8月底,證券私募規模2.25萬億,相比7月份縮水1107億,前8個月,證券私募累計縮水5201億;截至8月底,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7943家,管理基金30237只。
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759家,正在運作的基金5044只,規模1.60萬億元
協會累計注銷私募12544家,年內從業人員減少4.31萬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私募基金無論是管理規模、管理人數量等都迎來大幅上升,而私募從業人員數量卻出現大幅減少,年內減少4.31萬。
最新數據顯示,私募管理人員總人數為22.89萬人;去年年底,這一數據為27.20萬人。
一位私募機構管理人員認為,私募行業2013年納入監管之后迎來快速發展,無論是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還是基金的數量,包括認繳、實繳規模都實現爆發式增長。剛開始不少人去搶注私募,只是為了拿到牌照然后再去賣,并沒有從事實際業務,產生了一批投機性的或者沒有實際業務、不合規運作的私募公司,甚至有借著私募牌照去從事類似P2P(網貸)、非法募集等其他類型公司。隨著私募行業的不斷規范、合規發展,這些別有用心的人被清理出了私募隊伍。
中基協表示,自《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發布以來,協會已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12544家,其中,主動申請注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913家,未按照《公告》要求完成第一只私募基金產品備案被注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1631家。2017年8月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37家,均由于未按照《公告》要求完成第一只私募基金產品備案被注銷。
同時,中基協稱,根據相關要求,針對截至8月31日仍未報送2016年度經審計財務報告、仍未完成所管理私募基金2017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信息更新的214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協會已將此類機構列入異常機構名單。其中,未報送2016年度經審計財務報告私募基金管理人951家,未完成2017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產品季度更新私募基金管理人1915家。
超八成私募規模低于“生死線”,業內期待大浪淘沙
公募私奔、券商轉私,隨著近幾年私募行業的爆發式增長,私募靈活的機制和1%、2%固定管理費還有賺得盆滿缽滿的業績提成,許多傳統金融機構的人才紛紛出走。
私募看似荷包滿滿,但壕氣沖天的背后,是私募行業的一把辛酸淚,行業平均規模較小,運營成本高,業績“壓力山大”……
好買私募夢工廠曾經測算了私募的生存門檻:2%的固定管理費,刨去支付給通道和渠道各方的費用,實際到手的不足1%。募集費、通道費、合規費、場地員工費、市場推廣費等等合計上1000萬一年的運營成本。測算顯示,私募規模只有上到10億元,才能達到“生死及格線”,姑且夠活。
而從目前協會公示數據來看,截至8月底,超過八成的私募管理規模低于1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低于5億元;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規模的共17786家,平均管理基金規模5.74億元。
具體來看,破100億元的僅169家,50~100億元的210家,20~50億元的559家,10~20億元的653家,5~10億元的972家,1~5億元的3641家,0.5~1億元2034家。
深圳地區一位大型私募的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未來,隨著監管越來越嚴格,會經歷大浪淘沙、優勝劣汰過程。后期會進入一個有序期,監管將會越來越規范。經歷這個有序期之后,會有大魚吃小魚的過程,上千億規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甚至更大規模的也會出現。之前是私募1.0時代,規范后是2.0時代,現在很快進入3.0時代,私募將迎來更好的發展,各個行業機構將在同一個舞臺上競技。
(來源:券商中國 記者:陳冬生 許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