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雪糕、冰淇淋成為消暑的必備。但是,最近頻繁出現的關于雪糕、冰淇淋的食品安全問題,也讓不少消費者說起冷飲便“提心吊膽”。那么,冷飲真如網上所說那樣“不安全”嗎?
本報實習記者 毛 潤 冰淇淋里的食品添加劑太多?
關鍵看限量
近日來,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居高不下的氣溫,讓冷飲市場更加火爆,冷飲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這個夏日里的消暑神器。消費者發現,雪糕、冰淇淋的配料表里顯示出不少的添加劑成分,甚至有人說“吃雪糕就等于吃添加劑”。那么,一支雪糕里到底有多少種添加劑呢?
記者在北京市豐臺區一家大型超市里對雪糕、冰淇淋進行對比發現,但無論是價格高的高端產品還是普通的平價產品,添加的食品添加劑都不在少數。記者通過對比發現,一般雪糕與冰淇淋中的添加劑可以大致分為四種著色劑、調味劑、增稠劑、乳化劑。
其實依據2015年實施的《冷凍飲品分類》標準,冷凍飲品(以下簡稱“冷飲”)是指以飲用水、乳和(或)乳制品、蛋制品、水果制品等一種或多種為主要原輔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劑等,經混合、滅菌、凝凍或凍結等工藝制成的固態或半固態的制品,主要分為冰淇淋、雪糕、雪泥、冰棍、甜味冰、食用冰這幾類。
由此可見,只要符合國家標準,添加劑是允許正常使用的。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委鐘凱表示,在這些添加劑中,許多消費者都存在誤區。以使用普遍黃原膠為例,雖說帶了一個膠字,但它實際上是一種由細菌分泌的高分子多糖,跟膠并沒有什么關系,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批準它作為食品工業中的穩定劑、乳化劑和增稠劑,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衛生部批準黃原膠列入食品添加。它的安全性非常高,不光是冰淇淋,還可以根據需要用于各類食品中,并且一般無需限量,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增稠劑之一,并不會對健康產生危害。
很多人擔心冰淇淋中的添加劑不安全。其實,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歸根結底是要看用了多大的量和吃了多少。只要符合標準的要求,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雪糕融化再凍有毒? 二次冷凍不足以產生毒素
我們都知道,冷凍過的肉制品解凍不易再凍,由于水分結晶的作用,其組織細胞已經受到破壞。一旦解凍,被破壞的組織細胞中,會滲出大量的蛋白質,從而形成細菌繁殖的溫床。前不久就有一則報道稱“融化再凍的雪糕是‘毒雪糕’。雪糕融化后再冷凍,可能產生可溶性毒蛋白、胺類等對身體有害物質。”如此“專業”的解釋迅速引起了許多消費者的關注。
在這高溫酷暑的天氣中,冷飲難免會融化,許多消費者生怕自己買到了融化再凍的雪糕。一家冷飲店里的老板告訴記者,他還沒有遇到過,也沒有聽說過吃雪糕“中毒”的情況。也有市民質疑,雪糕本身就由液體冷凍制成,為何二次冷凍會產生有害物質?
食品安全專家顧中曾撰文表示,“這種說法不太靠譜,未聽過可溶性毒蛋白的說法,且二次冷凍所需時間不足以使雪糕內微生物增長并分泌毒素。” 化得慢不代表品質不好 主要在于抗溶性 進入夏天以后,各式各樣的雪糕、冰淇淋成為許多消費者解渴降溫的首選。最近,有這樣一種說法,“雪糕越不容易化,添加劑種類就越多”,因此很多消費者就把這點作為挑選雪糕的標準。
可米酷冷飲集團總經理張浩告訴記者,在冰淇淋、雪糕的生產中,為了讓其不容易融化確實需要一些添加劑的幫助,如穩定劑、乳化劑、增稠劑等,原因是為了讓冰淇淋長期保存而表面光滑不收縮、組織細密、口感幼滑、具備良好的抗溶性,但冰淇淋是否難以融化也并不完全取決于添加劑,配料、制作工藝、水分和奶油的配比等也會影響冰淇淋的抗溶性,而這些都跟添加劑的種類沒有直接關系。其實早在幾年前日本就有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能放在常溫下一小時不融化的冰淇淋,雖然乍一聽比較新鮮,但其實就是在冰淇淋里添加了豆渣成分。因為豆渣本身具有抗溶性,與牛奶混合在一起,通過特殊配比后的冰淇淋不光口感好,還比一般的冰激凌難融化。雖然添加劑能提高冰淇淋、雪糕的品質和抗融性,但使用過多反而會破壞其品質。
因此,雪糕中添加劑的種類越多越難融化,這種說法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