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官方援引有關機構監測數據表示,僅2016年1月1日-2017年4月5日一年多時間里,就出現了33則傳播廣泛的食品類謠言。而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和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年發布《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顯示,60.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微信上遇到的疑似謠言最多,而在謠言主體方面,最常見的則分別是健康養生、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
隨著網絡技術的日臻成熟,造謠傳謠的門檻變得很低,有關食品安全類的謠言在網上屢禁不止、花樣翻新。前不久,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發布了一批“近年來食品藥品類謠言匯總”,“小龍蝦用于處理尸體”、“筆直的黃瓜是噴了藥”、“肯德基、麥當勞使用轉基因的雞”等,包括最近微信群上流傳的“牛奶又出事了”的消息竟然也全是謠言。
這些謠言常常會引發公眾恐慌、削弱政府公信力、讓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耗費大量精力奔走辟謠、讓許多食藥企業多年發展毀于一旦,而造謠者則從中獲得利益或滿足變態的心理。
抵制網絡食品安全謠言任重道遠。要打贏這場硬仗不但需要重拳出擊、雷霆發力,而且需要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讓謠言無所遁形。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顏江瑛曾表示,治理食品謠言一定要下重拳,推動建立社會多元主體共治謠言的長效機制。讓政府部門、專業機構人士、相關企業、新聞媒體和公眾形成合力,強強聯合擊碎謠言,形成全鏈條立體式的治理模式。
目前,作為食品安全的利益攸關方,公眾在食品安全知識培養、科學素養提高方面亟待加強,專家學者也應伸出援手,予以必要的幫助和輔導。作為食品安全的宣傳推廣者,在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時,主流媒體要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走近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積極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傳播優勢。
正如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副局長范小偉在“2015凈化網絡環境打擊食品謠言”研討會上所說,“網絡謠言是網絡的一大公害,對于屢次制造、散布重大食品謠言的違法犯罪分子,依法依規予以嚴懲,形成震懾效應。”作為食品安全與網絡空間監管者,政府面對泛濫的網絡謠言應當重拳出擊、義不容辭,落實責任、壓實任務,讓食品安全的辟謠信息、科普信息及時公開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另外,公眾要從信息來源及生活常識中,多留心甄別信息真偽,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如果看到謠言,不加甄別和思索,盲目地進行轉發和傳播,那么這簡單的“舉手之勞”就有可能造成一次中傷,被別有用心的造謠者所利用。抵制食品安全謠言,需要個人鐵肩擔道義,社會力齊聚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天問一號“驚鴻一瞥”!神秘阿特拉斯彗星特2025-11-06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