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6日,九芝堂牙膏產品五年戰略發布在長沙舉行,這是九芝堂牙膏產品的第一次公開亮相,也意味著九芝堂開始涉足大健康領域。在“北有同仁堂、南有九芝堂”的光環下,九芝堂的兩大主力產品:驢膠補血顆粒和六味地黃丸,近年由于觸碰到市場天花板,后續發展缺乏強勁動力。業內認為,發展牙膏品種,進入日化行業,對于醫藥企業來說門檻相對較低,九芝堂也能借此觸及更多盈利增長點。不過牙膏市場競爭激烈,九芝堂產品的后續發展還不明晰。
九芝堂牙膏上線
九芝堂即將推出的裸花紫珠系列牙膏,將突破“功效與口感清新難以兼備”的瓶頸。九芝堂牙膏運營中心總經理吳中英表示,目前,市面不乏中藥功效的牙膏,也不乏強效清新口氣的牙膏,但將二者結合的牙膏少之又少。“九芝堂牙膏不僅添加了天然萃取的裸花紫株、鐵皮石斛、三七等多種上乘中藥材,而且采用了國際領先的EC180技術,達到中藥功效與口氣清新共存的效果,不同牙膏產品的口氣清新保留時間分別達到半個小時及近一個小時,彌補了市面中藥牙膏在此方面的不足。”
北京商報記者查閱九芝堂官網后發現,在研發牙膏產品之前,九芝堂就已經開始了對日化產業鏈的布局。目前,九芝堂旗下已有日化產品“九芝堂膠原滋養面膜”,以及劃分在大健康品類下的“芝生美”膳食纖維飲品等產品。從這一點來看,日化產品的研發已經成為九芝堂的發展領域之一。目前,九芝堂沒有披露過日化及大健康產品產生的切實收益數據,不過,從去年年報披露的數據看,刨除中成藥、西藥和生物藥品,九芝堂的其他產品營業收入為1720萬元,占總體營業收入的0.64%,增長率較去年同期提升5831.39%。
進入日化領域,對于醫藥類企業來說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前有云南白藥、后有江中藥業,無論是做牙膏還是涉足快消品,不少企業都憑借對市場的高敏感度和產品的高差異化程度,將副業做成了主業的一部分。得益于在中藥領域的發展規模,九芝堂研發并銷售中草藥型牙膏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不過,裸花紫珠這一概念并不新奇。北京商報記者發現,目前市面上已經有了將裸花紫珠這一藥材用于牙膏產品中的企業。廣州諾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諾口健已經開始銷售“諾口健裸花紫珠藥物牙膏”,目前在淘寶網上可以購買。
對于牙膏新品后續的布局,北京商報記者多次撥打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電話,但截至發稿依然無人接聽。
頻繁資本運作
雖然與同仁堂一樣身為老字號,但九芝堂的股權紛爭卻更為復雜。2002年1月,“涌金系”全面接管九芝堂,通過湖南涌金投資控股公司及實際控制人個人持股的方式一度控制九芝堂超九成股權。九芝堂成為“涌金系”擁有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并逐步搭建起以九芝堂和千金藥業為主的實業平臺,以及以國金證券、云南國際信托為核心的金融平臺。然而,由于“涌金系”創始人魏東于2008年自殺身亡,九芝堂開始經歷頻繁的高層人事變動。此后,九芝堂業績陷入停滯,“涌金系”開始籌劃退出,新東家逐漸浮出水面。
2015年5月24日,停牌4個月的九芝堂對外發布重組預案,九芝堂擬以14.22元/股的價格向李振國、辰能風投、綿陽基金、楊承等合計非公開發行股份4.58億股,購買其所持有的100%股權。與此同時,作為九芝堂的大股東,長沙九芝堂(集團)有限公司以18元每股的價格向李振國轉讓8350萬股,占比28.06%,價格為15.03億元。2016年1月17日上述交易完成,李振國持有九芝堂3.2億股,占比42.32%,取代“涌金系”的陳金霞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涌金系”的九芝堂持股降至4.84%。
雖然在醫藥界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九芝堂”之說,但經過這幾年的資本運作后,與同仁堂相比,九芝堂的體量卻稍顯薄弱。2017年半年報中,僅從凈利潤一項數據來看,同仁堂上半年實現凈利潤5.99億元,而九芝堂僅為3.62億元,二者之間相差2.37億元。同時,九芝堂主要依賴的兩個傳統品種驢膠補血顆粒和六味地黃丸,目前市場競爭壓力較大,后續發展遭遇瓶頸。目前,全國六味地黃丸市場有70余個品牌、3000多個批號,九芝堂的驢膠補血顆粒則定位低端,產品局限在湖南地區,競爭優勢并不明顯。東方證券出具的研報也曾指出,六味地黃丸的生產廠家眾多,九芝堂生產的六味地黃丸僅占2.74%。而在補血市場,九芝堂的驢膠補血顆粒僅為6.5%。
玩轉大健康待考
對于醫藥企業來說,大健康產品無外乎日化品和功能性產品兩種。2012-2015年,制藥企業在大健康領域進行投入已經發展為行業共識。2012年天士力在云南普洱總投資45億元建設工業示范基地,一期已投產;2015年3月,人福醫藥前期投資3億元推出清慕三花涼茶;2015年6月,太極集團推出高端罐裝太極水,隨后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集團推出涼茶和瑪咖烏龍茶兩款飲料,前者功能宣稱為去火,后者為提神;2016年上半年,金嗓子推出清嗓潤喉的草本植物飲料。
大健康的紅海被攪動得近乎翻起泡沫,但脫穎而出的企業卻非常少見。此前,九芝堂在大健康領域也遭遇過失敗。旗下開展保健品業務的芃茂公司在北京運作不足一年,便不得不流血退出該市場。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牙膏產品又因為成本相對較低,被一眾藥企列為最容易發展的對象。僅在牙膏市場就匯集了云南白藥、片仔癀、哈藥集團、廣州藥業、葛蘭素史克等企業,牙膏也成為醫藥企業進軍日化產業的突破口。
《2016年度中國制藥工業百強榜》公布的數據顯示,僅國內企業中,39家中藥企業有31家推出自己的中藥牙膏產品,占上榜中藥企業數量的80%。但在業內看來,目前做出成績的鳳毛麟角。北京刷新活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溫承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當下無論本土品牌還是外資品牌,牙膏產品的同質化很嚴重,盡管在用料上有差異,但卻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日化產品本身要求的高品牌效應,很多藥企都難以應對。而日化行業的渠道壁壘和變革,也遠非常年穩定的藥企所能適應。”日化行業觀察員趙向暉坦言。(北京商報記者 錢瑜 王瀟立/文 白楊/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