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貴不貴
東芝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售,通常收購其資產會壓低價格。但海信并沒有趁人之危的情形,反而有可能送了東芝一個大便宜。
至于海信電器是否能夠從這筆交易中得到多少技術優勢,梁振鵬表示不樂觀,首先海信自身沒有核心技術,電視的核心部件是面板,海信并沒有自己的面板生產技術,這和京東方、TCL有相對的區別,而東芝也沒有相應的技術,并且近十年,東芝在有計劃地退出家電業務,進軍2B方向,在技術研發上也沒有多少投入。
8月17日晚間,海信電器發布半年報,2017年上半年凈利潤為3.9億元,同比下降46%。三季報凈利潤僅6億元,同比大降47%。
面板價格上漲是導致公司整體凈利潤下跌的重要因素,據梁振鵬介紹,面板是電視產品中成本最高的零部件,占全部成本近70%,而海信并沒有掌握面板技術,也不生產面板,因此在核心零部件成本大幅上升時,其抗風險能力和應對能力就顯得較弱。而此次海信收購的東芝電視也沒有面板技術,因此收購東芝對其發展是否有幫助令人擔憂。
據TCL2017年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凈利潤10.3億元,同比增長70.7%,TCL表示就是因為面板業務景氣,旗下面板生產廠利潤大增所致。可以看出,面板技術和生產能力對于電視企業的重要程度。
整合效果待考
海信最近幾年一直試圖朝國際化方向發展,但總體進展甚微。
業界不少人認為,海信此次選擇東芝,意在其品牌。但東芝的品牌力已經大不如前,并且在東南亞東芝已經授權給了創維,在國內生產和銷售則完全由TCL負責,而海信未來首先要解決的是,就是如何處理與這些企業的關系。梁振鵬認為,海信在整合國內和東南亞市場的生產銷售方面,必然也將要支出一大筆費用。
此外,40年的東芝品牌使用權,到底能夠給海信電器帶來多大的市場份額?
從最近幾年的發展情況來看,東芝的盈利能力和品牌影響力也在下滑。梁振鵬表示,東芝在電視研發上投入較低,甚至早就有計劃放棄電視業務,因此逐漸授權給各地的企業,這個過程東芝的品牌力也是受到損害的。
另外,東芝近幾年收入下滑,虧損嚴重,已經資不抵債。梁振鵬認為,海信在自身利潤一降再降的情況下,去收購東芝的業務,只會加深虧損。一旦完成交割,雙方并表,7.63 億人民幣的收購現金再加上東芝電視業務8.9億的負債,海信電器的資產負債表將蒸發掉近17億元人民幣的凈資產,這對凈利潤本已連續下滑的海信電器業績來說是個巨大拖累,也是對投資者不負責任的行為。(《投資者報》記者 金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