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收益的持續攀升,令銀行理財產品成為2017年固收理財市場的“香餑餑”。而另一方面,哪些銀行在理財能力方面表現更佳?哪些銀行具備更高的收益及風控能力?也為投資者帶來了較高的參考價值。
據《普益標準·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2017年3季度)》(下簡稱《報告》),在銀行理財發展從規模擴張轉向了產品深度挖掘后,產品多樣性更為豐富的銀行表現出了更強的綜合底蘊。同時在投資者較為關注的信息披露規范性方面,城市商業銀行在運行信息披露表現上仍有一定的優勢。
“八二”格局持續
據普益標準統計,三季度末,470家商業銀行(不包括外資銀行)存續共計70726款理財產品,較二季度增加9042款,增長14.66%,存續規模估計為28.45萬億元,較二季度增加1.36%。其中全國性銀行,包括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存續數量為30957款,環比增長20.10%,存續規模為22.53萬億元,環比增長1.07%,占存續規模總量的79.19%。城市商業銀行次之,最后是農村金融機構。
整體來看,《報告》顯示,在綜合理財能力方面,全國性銀行的競爭較為激烈。其中招商銀行位居首位,同時各項分類指標測度得分均位列前茅,如發行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及理財產品豐富性得分均位列全國性銀行第一位。緊隨其后的則分別是興業銀行與中信銀行,其中從單項得分來看,興業銀行多項指標位居前三,展示了全面、穩定的發展思路。而中信銀行綜合實力亦較為出色。
值得關注的是,三季度全國性銀行綜合排名前十強依然維持了“8:2”的比例,其中有八家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兩家為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的強勢表現主要源于其更為突出的收益能力及信息披露規范性。”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指出,同時在整體監管趨嚴環境仍將延續的情況下,全國性銀行從調整較大的自查期步入了較為穩定的整改期,憑借自身對市場及監管更深入的理解,全國性銀行仍將維持市場領先的表現。
產品多樣性成重要指標
在銀行理財發展從規模擴張轉向了產品深度挖掘后,產品多樣性更為豐富的銀行表現出了更強的綜合底蘊。《報告》顯示,三季度全國性商業銀行中,理財產品豐富性排名前五的銀行依次是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以及中國工商銀行。
魏驥遙分析指出,全國性銀行在理財產品豐富性方面仍然有著絕對的優勢,主要優勢項是在投資幣種及資金投向,其中資金投向得分所占權重較大,全國性銀行憑借自身更為出色的主動管理能力在資金投向上優勢明顯。同時隨著全國性銀行產品結構的逐步調整,凈值型產品的發行較其它類型銀行更為成熟,產品的多樣性具有更為明顯的優勢。“在三季度監管環境依然趨嚴的情況下,銀行未來發展也必須從單一類型產品規模擴張轉向推動產品類型持續豐富的方向上,整體實力更為出色的全國性銀行在轉型過程中必然表現得更為游刃有余,在產品豐富性上的優勢或將繼續凸顯。”魏驥遙表示。
而在投資者較為關注的信息披露規范性方面,《報告》顯示,三季度全國性商業銀行中,信息披露規范性排名前五的銀行依次是中國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和興業銀行。其中全國性銀行在發行信息與到期信息披露方面表現有所進步,但由于產品數量較多,因此運行信息披露情況則相對不及。相對而言,城市商業銀行被認為在運行信息的披露表現上仍有一定的優勢。
風控能力差異持續縮小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預期收益水平往往是其選擇理財產品的重要指標之一。《報告》顯示,三季度全國性商業銀行中,中國民生銀行在預期收益型得分、凈值型得分以及產品星級評定得分方面表現均較優秀,加之排名靠前的銀行得分差距較小,最終其收益能力綜合得分以較小的優勢領先其他銀行,居全國性銀行第一位;華夏銀行產品星級評定得分居全國性銀行第一位,預期收益型得分與凈值型得分表現也不俗,收益能力綜合得分居全國性銀行第二位;中信銀行預期收益型得分與凈值型得分表現較為優秀,均位列單項第三位,產品星級評定得分也不錯,收益能力綜合得分位居全國性銀行第三位。
在業內人士看來,與收益能力相比,銀行對于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能力同樣關鍵。《報告》顯示,三季度全國性商業銀行中,風控能力排名前五的銀行依次是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其中興業銀行與中信銀行并列第二位。
魏驥遙指出,風險控制能力得分除了考察各行預期收益類產品收益實現能力以外,還考察了是否設置風險撥備,前、中、后臺崗位設置情況以及風控控制流程及措施。整體來看,三季度全國性銀行整體風險控制能力差異持續縮小,同時整體風控水平繼續保持較為顯著的上行態勢。“在嚴監管環境下,銀行重新審視了理財業務的發展模式,強調前瞻性的風險防控措施,同時加強人工智能在風險控制領域的應用,未來發展程度更為成熟的全國性銀行必然繼續保持較為出色的風控能力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