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落下帷幕,第四度成為德國總理的默克爾堪稱“慘勝”。在76.2%的選民參與投票的情況下,聯盟黨只拿到了33%的選票,這是自1949年以來的最差成績。基于默克爾的弱勢執政地位以及未經驗證的三黨聯盟所可能帶來的不穩定因素,歐元兌美元匯率25日下跌0.55%至1:1.1883美元。不僅如此,未來歐元區國家財政統一改革以及意大利引而未發的金融、債務危機如何解決等老問題,都將面臨新的挑戰。
這是一場預料之中的勝利,卻缺乏喜悅可言。
2017年9月25日,德國大選落下帷幕,已連續掌舵歐盟最大經濟體十二年的默克爾(Angela Merkel)又如愿得到四年時間——如果接下來的聯合政府組閣能夠順利實現。
在24日晚投票結束抵達本黨總部時,默克爾被媒體捕捉到滿臉疲累,一閃而逝的笑容也仿佛是特意為現場守候的媒體攝像“擠出”。這次大選,默克爾雖以明顯優勢戰勝對手,追平她的政治導師、已故總理科爾(Clemut Kohl)的政壇記錄,第四度成為德國總理,但其所領導的基民盟(CDU)與其姊妹黨基社盟(CSU)(以下簡稱聯盟黨)支持率下滑幅度之大,堪稱“慘勝”。在76.2%的選民參與投票的情況下,聯盟黨只拿到了33%的選票,這是自1949年以來的最差成績。
默克爾已聲明,不打算嘗試領導少數派政府,她相信一個“穩定的”新執政聯盟將在圣誕節前達成一致。
因為前搭檔社民黨決意成為反對黨,聯盟黨不得不聯合兩個別無選擇的小黨派——自由民主黨(FDP)和綠黨——才能獲過半議席。另一面,極右翼政黨選擇黨以12.6%選票大舉打入聯邦議院,讓德國政壇平穩過渡的水面之下暗流洶涌。未來歐元區國家財政統一改革以及意大利引而未發的金融、債務危機如何解決等老問題,都將面臨新的挑戰。
一批德國商界領袖呼吁默克爾盡快組建執政聯盟,以避免政治不確定性因素損害德國的經濟和營商環境。荷蘭國際集團經濟學家Carsten Brzeski指出,“弱勢的結果可能使默克爾變得比國際觀察家和金融市場想象的要快。”德國智庫IFO經濟學家Klaus Wohlrabe也稱,德國周日大選結果可能引發企業不確定性,9月份德國企業信心指數此前已意外轉差。
基于默克爾的弱勢執政地位以及未經驗證的三黨聯盟所可能帶來的不穩定因素,歐元兌美元匯率25日下跌0.55%至1:1.1883美元。
“牙買加聯盟”仍待考驗
大選結束后,默克爾在本黨總部向黨員坦承,她原本預期會取得更好的結果。新一屆任期,默克爾面臨的國內政治格局無疑將更加復雜和困難。
在大選初步結果揭曉后,遭受慘敗的曾經執政“小伙伴”社會民主黨(SPD)立刻與聯盟黨劃清界限。該黨首席候選人舒爾茨(Martin Schulz)在出口民調公布不久就表示,該黨將不再與聯盟黨組成執政聯盟,未來將以反對黨的身份在聯邦議院里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他本人也將繼續留任黨主席一職。
對于前歐洲議長舒爾茨來說,在這次大選中戰勝默克爾,從一開始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本次大選20.5%的支持率刷新了該黨最低記錄,也讓其下定決心。社民黨的選擇獲得德國媒體廣泛認可,對本黨前途而言,繼續跟聯盟黨混下去無異于“自殺”,只有成為反對黨,社民黨才能夠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也才能阻止已經坐上議會第三把交椅的選擇黨成為德國議會里最大的反對黨。
在進入議會的另外三個政黨中,親商派政黨自由民主黨(FDP)獲得了10.7%選票,綠黨8.9%,左翼黨9.2%,因為左翼黨政綱與默克爾的保守派政黨相去甚遠,能夠合作的,也只有自民黨和綠黨。
黑、黃、綠,是牙買加國旗的三顏色,因為基民盟、自由民主黨(FDP)和綠黨的黨旗分別是黑、黃、綠這三色,這個最有可能形成的政黨聯盟也被德國人戲稱為“牙買加聯盟”。
但也有觀察家認為,“牙買加聯盟”談判難度相當大,不排除可能會失敗,并引發新一輪選舉。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柏林辦公室負責人Kleine-Brockhoff就認為,三方聯盟難以實現。
自民黨反對采取進一步措施在歐洲層面整合政策,加深歐洲一體化。在競選中,該黨呼吁讓歐洲穩定機制紓困基金逐步退場,并改變歐盟條約以允許個別國家(如希臘)退出歐元區。
綠黨在大選后聲稱,該黨的優先任務是打造一個更強大的歐洲,并表示,參加聯合執政的前提是氣候保護和價值觀外交必須寫入新政府的執政基本原則。
在過去十二年的施政中,默克爾長袖善舞、取長補短的能力備受稱道,她被形容為經常是“走反對黨的路,讓對方無路可走”。
自2005年當選德國總理以來,她先后兩次主持本黨與社民黨組成聯合政府,一次與自民黨共同執政。在與自民黨共同執政四年后,該黨在2013年大選中遭遇重挫,甚至未能達到進入議會的5%支持率門檻。
通過讓聯盟黨“社民黨化”,社民黨的許多鐵桿選民轉而支持聯盟黨;反對核能、提倡氣候保護等綠黨主張也被默克爾全盤接收;她甚至在大選前不久讓聯邦議院通過同性婚姻法,自己卻在表決中投下反對票。
但接下來這四年的執政路,恐怕才是最難走的。
右翼選擇黨何以異軍突起
盡管不受主流政壇認可,四年前才成立的德國選擇黨(AfD)在這次大選中成績驕人,以12.6%的支持率一舉踏過5%的聯邦議會門檻,成為議會第三大黨。在東部薩克森州,該黨得票率更高達27%,超越基民盟排名第一。
該黨首席候選人威德爾(Alice Weidel)向默克爾發出公開挑戰,稱選擇黨將在未來四年繼續努力,為“在2021年實現政府更迭”努力。
實際上,在2013年成立之初,選擇黨的主要訴求是反對援助陷入債務危機的希臘等歐盟成員國,以及反歐元、反對歐洲一體化,此后隨著默克爾2015年開放邊境接納超過150萬難民,才逐漸演變為反移民立場的政黨。
該黨堅決反對默克爾總理接納難民的政策,希望修改憲法,限制難民申請者的權利并立即遣返全部申請被拒者。
2016年難民危機高潮時,選擇黨在一些地方選舉中的得票率甚至超過20%。
在這次大選中,根據初步調查,選擇黨得到的支持中,大約有120萬人來自過去從不投票的“棄權黨”,還有100萬選票來自于過去支持默克爾所領導的聯盟黨的選民,曾經支持其它各黨派的選民也有不少出于對傳統政黨的失望轉而支持選擇黨。
盡管該黨還無法得到主流民眾信任,但此番打入聯邦議會,對今后的德國乃至歐盟都將是嚴峻考驗。
選擇黨內部的“溫和派”和“極右派”之爭的矛盾也在大選勝利后的25日爆發。該黨共同領導人、黨主席佩特里(Frauke Petry)突然宣布,她決定不參與選擇黨議會黨團,以獨立議員身份出席議會。她披露選擇黨的另外兩位共同領導人高蘭德和威德爾拒絕認同自己的立場,堅持該黨的目標應該是在聯邦議會里強硬反對默克爾的政治。
她的聲明讓在場的選擇黨高層極為震驚,被形容如給該黨“投下一顆炸彈”;但這一幕也預示著,以謹慎穩妥著稱的前物理學家默克爾未來四年將在議會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