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痛分娩推廣需解“痛點”
8月31日,陜西榆林市27歲產婦跳樓自殺身亡,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生個孩子到底有多疼?至于疼得要跳樓嗎?記者日前采訪南京市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蔡滿紅。
蔡滿紅說,醫學上把疼痛分為10級,0為無痛、7級會無法入睡、7級以上為重度疼痛、10級為劇痛。產婦順利分娩,疼痛就可達8級;遇到難產,疼痛可達10級,可比擬灼傷或膽結石的疼痛感。
在提倡順產的今天,產婦可能要持續忍受數小時的痛苦,無痛分娩則可大幅減輕生產痛苦。據業內專家介紹,無痛分娩主要有椎管內的麻醉和靜脈鎮痛兩種。產婦正規進入產程,就可以開始使用靜脈鎮痛,在減輕疼痛的同時,也可以縮短產程。
無痛分娩在國內應用約有20年,可全國普及率僅為10%到20%。即使是無痛分娩普及走在前列的江蘇,多數醫院普及率也僅為50%,而在歐美國家,無痛分娩比例高達80%以上。推廣無痛分娩的難點還在于產婦及其家屬的觀念轉變。許多人認為分娩過程中使用麻藥,會傷及孩子大腦,對產婦健康也有害,而拒絕醫生建議。許多醫生只能“知難而退”。
患者和家屬對手術意愿產生分歧,從法理上講應該聽誰的?法律人士解讀《侵權責任法》等幾部法律法規,指責醫生因顧忌家屬,沒有聽從患者意愿,忽視患者在臨床診療中的知情同意權。對此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胡曉翔提出反思,尊重民事權利主體個人的意愿,是我國民法的一貫原則。可面對醫患關系,法學界也公認醫患關系“不是一般的民事法律關系”。
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相當復雜,有體制、機制的原因,但緩和緊張醫患關系的當務之急是,媒體要對醫患關系多一些理性關注,少一些情緒化的“添油加醋”。
“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僅靠法規法律,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必須依靠全社會共同努力。”胡曉翔認為,醫療環境惡化、醫患矛盾突出,看似是醫療領域問題,其實是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醫患關系的根本好轉有賴于社會大環境的改變。(記者 仲崇山 實習生 張駿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