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家外 寶寶表現“兩重天”
——斌斌快點,別跑了,趕緊吃完飯再玩。
——我不吃青椒,我不吃蘿卜,我吃了不愛吃的東西會吐。
……
——斌斌,把你的書收拾好再去拿飛行棋。
——我偏不,你幫我收。
斌斌今年五歲,就讀市區某實驗幼兒園中班,斌斌的奶奶告訴記者,接斌斌的時候,每次遇到斌斌班上的周老師,都會夸斌斌懂事聽話守規矩,主動吃飯不挑食,還會動手幫助老師收拾玩具。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周老師的表揚,說什么我都不相信老師夸的是斌斌。”斌斌奶奶說,斌斌在家里吃飯時,一碗稀飯,沒有半個小時他肯定吃不完。在家時想要什么就一定要拿到手,不給他玩的話就鬧脾氣,十足“小霸王”,和在幼兒園時完全兩個樣。
“這小小年紀的,怎么在家里脾氣就這么壞,在外面就乖乖的呢?”斌斌奶奶很疑惑。
家里家外不一樣
這類情形真不少
記者走訪后發現,和斌斌奶奶有著同樣困惑的家長并不在少數。孩子的“兩面”多表現為在幼兒園、學校里和在家里不一樣;老師面前和家長面前不一樣;爸爸媽媽面前和爺爺奶奶面前不一樣。
網友“豆豆媽媽”說,今年上幼兒園大班的豆豆在學校是個有禮貌的孩子,即便在校外,見到熟人也會主動打招呼,“叔叔”、“阿姨”地叫得特甜。然而,回家后的豆豆脾氣卻相當暴躁。有一天中午,豆豆要吃米粥,奶奶看天氣太熱,往米里放了點兒綠豆。這下可好,豆豆又哭又鬧,不依不饒,把家里的收音機摔了個粉碎,最后跑到外面“玩消失”。害得全家人找了一下午,最終是奶奶向豆豆道歉才得以了結。
師院附小的陳老師告訴記者,從教10來年,自己遇到的“雙面”學生還真不少,自己教過一個二年級的小女孩,在學校是一個乖巧可愛的學生,很樂于助人。有一次作業忘記帶了,這個女孩回到家里大哭大鬧,責怪家長幫收拾作業的時候漏了。后來陳老師在與家長聊天時才發現,這個學生在家里從來不愿干家務,是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女皇”。
□專家提醒
多用提示法 指導孩子自我教育
寶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家里家外的反差呢?對此,泉州市實驗幼兒園園長佘文認為,孩子在家與在學校表現兩個樣,折射出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配合的缺失,要引起重視。孩子不會偽裝,不會故意在不同場合選擇不同的表現,而是在不同的環境下孩子本來就養成了各自比較穩定的習慣或行為模式。
比如,在幼兒園里,不管做什么,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有集體氛圍,每個孩子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要比別的孩子做得更好,這樣會得到老師的贊賞。哪個孩子吃得少一些,老師不會給予特別關注。而在家里時,孩子是全家的中心,大人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吃飯問題,不好好吃飯,父母、老人格外心疼、焦急,想方設法、嘮叨不停。一方面大人反復提示、強調吃飯,讓孩子反感;另一方面,不好好吃飯成了孩子最拿手的武器,會得到很大關注。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孩子不良的習慣。
佘園長建議,當孩子表現出‘兩面派’的行為時,家長要試著和孩子講道理。嘗試問孩子“你在幼兒園里也是這樣的嗎?”“如果你的老師和好朋友看到你這樣,他們會怎樣想?”家長要學會多用提示法,指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本網記者 黃曉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