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Cell論文學校獎助的那些事
6月29日,我所陳學偉團隊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個轉錄因子的天然變異賦予水稻對稻瘟病的廣譜抗性)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發現水稻的天然變異位點——編碼C2H2類轉錄因子的基因Bsr-d1的啟動子,其作用是可以有效提高對稻瘟病的抗病免疫能力,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徑。據介紹,該論文能登上《CELL》,主要有兩大突破:一是發現的天然變異位點極其難得,且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時,對產量性狀和稻米品質沒有明顯影響,應用價值大;二是首次在水稻等植物中清楚完整揭示了這種抗病調控新機制。論文審稿專家們評論說“This outstanding body of work provides the rare combination of findings that will carry a high impact to both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ers.”(這是一項罕見的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人員都具有很高影響力的杰出研究成果。)
論文在線之后的中國時間6月30日,立即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很多媒體大篇幅的介紹論文取得的成果和評論其學術價值,我們收到了業界滿滿的祝賀和祝福,學校上下無不歡欣鼓舞。正值學校下午要舉行中國共產黨成立96周年表彰大會,就增加了一個環節,即對CELL論文發表進行獎勵。學校官網以“學校獎助陳學偉研究團隊1350萬”為題介紹了獎勵內容:依據《學科建設雙支計劃》,確認陳學偉和李偉滔作為第二層次人選,連續五年每人每年資助25萬元,一次性特支后補助50萬,共計300萬元。列入學科建設實施方案,單列資助陳學偉和李偉滔團隊條件建設費和專項科研經費每年200萬,5年共計1000萬元。依據《教職工獎勵辦法》,單列獎勵論文作者50萬元。依據《關于調整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生活補助發放標準的實施方案》,提高陳學偉研究員基礎績效工資標準,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檔次執行。依據《專業技術崗位聘任管理辦法》,特聘李偉滔副研究員為教授二級崗。根據學術團隊建設的實際需要,特配陳學偉和李偉滔專職科研助手每年2名,5年共計10名。
大家目光一下就關注到“1350”了,看來“錢”還是很重要的。有說獎多了的,有說獎少了的,也有說不應該重獎論文敗壞學風的,如此等等。想都沒有想到,大家會為這個事情爭論起來。因為這些制度在四川農大都執行過多年了,并且兩年前動科院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論文時也有過類似獎勵,只是科研經費資助額度沒有這么多而已。
看了很多評論后,我也有些感嘆:一是標題有些誤導,學校官網的“學校獎助陳學偉研究團隊1350萬”的標題有些奪人眼球,其他媒體衍生的標題更有創意,不認真看確實會認為給作者獎勵了1350萬元。二是作出負面評價的人,多半沒有認真看獎勵文件的內容,不加分析就開始評論。如果認真看了獎勵文件,其實只有50萬元是獎勵給團隊的獎金,其余1300萬中,50萬元是一次性資助的科研經費,1250萬元是分5年資助的科研經費。好在絕大多數科學工作者還是認真看了獎勵文件的,雖然得出的獎金是50萬還是350萬有分歧,但總不至于是1350萬。三是我認為科學工作者不可能為獲獎而去作研究,因為誰也預見不了科研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能取得什么樣的成果,特別是從事基礎研究的課題。從事科學研究也是一種職業,既不能推得太崇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與其他職業不同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艱辛,守得住清貧,還要接受得了可能一生無為的凄楚。四是我們看中的也是最為高興的是能得到連續五年的持續經費資助,這樣可以讓陳學偉的科研團隊更加專注于科研,開展一些更有意義而需較長周期的研究課題。四川農業大學的教授沒有985等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專家們那么幸福,學校沒有穩定的科研經費資助,只能靠教授們自行申請國家和地方的科研項目。所以,我們非常感謝學校給予的特別獎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