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女生的關系到底有多復雜?一個寢室6人5個微信群。”網友們詼諧地調侃著,分享經歷。“黑衣大葛格”的回復得到了1433個贊,高居榜首,“其實就是6人建了6個群,1群沒有A,方便說A的壞話,2群沒有B,以此類推……還有一個你不知道,因為那個群沒有你。”相反,網友“杭城”說:“寢室4人4群,3個是為了密謀給不在的那位過生日而建。”
本來,寢室群是大學美好的回憶。每次寢室聚首,都會念起當年給寢室群起的好笑名字,諸如“亂世佳人”“聯合國”“瑯琊山五壯士缺一”“司機聯盟”,等等。“有一天室友們一起睡過了,到了下午4人還賴在床上不想起來,于是我們改了群名,‘728,下午見!’”。
年初,大三學生星辰搬出了寢室租房,導火索是件小事。一堂分組討論課上,3位室友不同意她進入小組。“你在別的班不是有很要好的朋友嗎?你去找她吧,我們已經和別人組隊了!”在室友微笑的回答中,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我只覺得全世界都把我遺棄了,那一刻會有這樣的絕望。”后來,星辰得知,3個室友一直在另一個“3人微信群”里打得火熱,甚至拉進了班級其他同學,卻在寢室微信群不交一語。
最讓星辰絕望的是,“孤立”她的3個室友,其中有她大一時最要好的閨蜜。而那位閨蜜通過“站隊”進入3人小團體,以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寢室微信群除了帶來歡聲笑語,有時也會成為信息時代校園冷暴力的抽象施暴點。人都具有社會性和趨同性,當人群中大多數人作出一個選擇,他人也會不由自主地默認這個結果,這就進一步增加了“孤立”的可能性。
杉月坦然回憶大學時代4人寢室的5個微信群,“一開始是對一人不滿,后來寢室關系變得撲朔迷離,第2、3甚至第5個群一一出現了。這也無甚不可,只是很懷念大一只有一個群的時光。”每次新群的出現,都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她不在寢室時,室友會不會說她壞話?她在寢室時,室友又會不會在微信群里討論些什么呢?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被打破。
寢室有幾個群并不重要,關鍵是你有沒有一個開放、坦誠的心。對于他人的關系,保持一種尊重的心態,而非探究、懷疑、猜忌。就像灰原的寢室,室友毫不介意告知她其他群的存在,她也選擇尊重。這并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結果,而是人與人長期相處后建立的信任。
寢室多個微信群,只不過是電子通訊發展下復雜人際關系的具象化展現。這就像有人為小說、游戲畫的“人物關系圖”,指示箭頭眾多,令人眼花繚亂。
其實每個人都在心底呼喚著單純、質樸的靈魂,每個人都渴望著真摯、坦誠的同窗情誼。曾記同窗日月酣,未忘分道夢魂憨。對現實的妥協未嘗不是以退為進,退一步進兩步,對待寢室群的“大智若愚”莫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