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過來人說
當“畢婚族” 得有經濟作為保障
朱女士是一名“畢婚族”(指一畢業就結婚的大學生)。2016年,她研究生一畢業就和男朋友登記結了婚,如今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回憶起當時的決定,朱女士稱自己做“畢婚族”并不是因為一時沖動,而是讀研究生期間,男朋友就已經向她求婚,而且兩人也達成了默契,畢業就結婚。兩人都到了適婚的年紀,雙方的父母也都同意他們倆的決定。
朱女士稱,如果畢業就結婚,最重要的兩點是:第一,雙方必須確定對方是不是真的想要跟自己共度一生,而不是一時沖動;第二,要有相當強的經濟條件作為支撐和保障。朱女士稱,她和愛人當初談戀愛談了一段時間,大家的家庭背景、文化條件都相當,彼此惺惺相惜,很確定對方就是自己想要一起共度一生的人。
朱女士的愛人當時已經工作了幾年,有房、有車,她一畢業就不需要為這些事情操心。如今,朱女士為了照顧剛出生的雙胞胎寶寶在家做全職太太,短時間內沒有找工作的打算。“現在生活得比較幸福,就是照顧寶寶辛苦了點。”對于自己的婚姻生活,朱女士這樣評價。
專家建議
建議一:大學生處理戀情需考慮多方因素
作為畢業大學生該如何處理自身戀情?對此,廣西佳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會工作師葉曉萍認為,很多大學生在畢業之際,會考慮到愛情的出路問題,這也是普遍現象。對于畢業就結婚的學生群體而言,需要考慮的問題更多。雖然大學生已經到了國家法定的結婚年齡,但其自身受社會閱歷、經濟條件等原因的限制,會面臨更多的實際困難,比如工作壓力、雙方的家庭背景等。尤其現在不少大學生情侶都是獨生子女,個性比較要強,如何在婚姻中維系感情、培養責任感,是考驗彼此能否攜手進入婚姻生活的關鍵因素。
心理咨詢師喻冠娟則認為,很多大學生情侶畢業以后就是異地戀,心理上會對愛情的前途感到迷惘,無法確定這份感情是否能持續下去。如果是異地戀,建議常保持聯系,最起碼每天都要視頻一次,通過聊天交談進行愛情保鮮。此外,還可盡量調動工作,看是否有機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如果情侶選擇畢業分手,則應要預留一段時間給自己緩沖,并嘗試去認識新的朋友,在工作環境中,拓展自己的朋友圈,通過新事物來療傷,并慢慢從傷痛中走出來。
建議二:父母應給孩子空間、精神關懷
那么作為父母,應該從旁給孩子一些什么協助呢?葉曉萍認為,假如大學畢業后,情侶選擇結婚,父母不能只給孩子物質上的支持,比如給孩子買房或買車。“光是考慮物質上的幫助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給他們精神方面的支持和引導。”葉曉萍認為,父母作為過來人,應該教孩子如何去平衡家庭的關系,如婆媳關系,夫妻和諧相處等。
喻冠娟認為作為父母,要在合理范圍內給孩子以精神支持,不能“越界”。在孩子的婚戀問題上,父母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但應由孩子來決定是否采納,父母不應過多干涉,畢竟孩子已經是成年人,他們應當承擔起愛情、婚姻帶來的責任和后果。假如孩子在大學畢業時失戀,則盡量不要給孩子過多干擾,讓孩子自己自愈;尤其是不要“火上澆油”,說一些諷刺的話,如:“我早就說過了,不要大學談戀愛,你不聽,現在知道后果了吧”等等。“要給孩子更多的空間,畢竟孩子已經是成年人,很多事由他們決定,父母只需從旁協助一下,或者默默支持即可。”喻冠娟說。
(本文由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黃占玲、黃靜采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