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重 靈活度低 打卡成包袱
武漢輕工業大學的李洋在使用App學習打卡時遇到了麻煩。
他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制訂了上個學期的閱讀量。但計劃總趕不上變化,期中時學校召開運動會,期末前又逢長假,“準備回校后把沒完成的任務都做完,誰知又接著參加了兩門考試。”最后實在完成不了打卡任務,李洋干脆直接放棄了。
武漢某高校的程曉(化名)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起初他給自己制訂了每天背誦60個單詞的計劃,因周末回家便停了兩天,誰知道再打開軟件時,任務量翻了兩倍,程曉需要每天記憶100多個單詞,“基本上打完卡后過了幾分鐘就忘了大部分的單詞了。”無奈之下,程曉只好修改學習計劃,延長學習天數,讓單詞日背誦量回到60個。可若再碰上什么事情,落下了幾天,單詞日背誦量便又像滾雪球一樣急速上升了。“只能再修改計劃,再往后延長,感覺就像進入了死循環一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程曉發現身邊的同學少有人能堅持下來。有的人軟件安裝了一年,打卡天數還是30天不到。程曉覺得如果自己不能對自己嚴格要求,學習軟件的打卡制度也只是個擺設。
隨著軟件打卡的出現,“打卡險”應運而生。
武漢某高校的小雯(化名)就加了一個打卡微信群,群主要求每人上交20元的打卡險,若一天未打卡,則20元平分給群里的其他打卡者。“一開始覺得錢不多,也能督促自己完成學習任務,就加入了。”可沒過多久,小雯就后悔了。因在學院團委工作,她經常有活動工作要忙到半夜。小雯越來越覺得“打卡成了任務,反倒忘記自己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學習了”。
朱翰為發現排行榜里有的人每天都打卡,但是學習的時間只有10分鐘不到,“這樣堅持幾百天也沒有用,感覺像是應付,為了打卡而打卡。”在一些學習軟件里,記者了解到打卡分享后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只有積累了一定額數的獎勵才能在該軟件上接觸到更多的學習資源。更常見的情況是,一些打卡學習者是希望短時間內督促自己去應付考試。鐘學成發現臨近考試時,打卡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但是考試一過,“其實很多人就放棄了”。調查問卷顯示,80%的同學打卡天數在50天以下,73.91%的人認為打卡對于學習的督促作用效果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