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學校有些學生是烈士子弟,連父母的名字都不知道,畢業填表時家長一欄是空著的。時任副校長張印斗便毅然寫下自己的名字,承擔做家長的責任。
“姚紹光老師教數學,也教我們打籃、集郵票。他告訴我們,從小就要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劉歌說。在他的記憶里,育才學校的不少教師多才多藝,給學生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回憶。
魏廷陛曾教一年級算術,而學校里體育老師人手少,便改行做體育教師。魏廷陛見沒有適合小學生的體操,就利用體育課,自創體操,讓學生鍛煉,并不斷改進。“他還走出國門,為朝鮮編排了大型團體操。”劉歌說。
不少育才學校的教師,像魏廷陛一樣,不僅想著本學校的教育,還情系天下。
當時的音樂教師李清賢感到適合兒童唱的歌太少,在他的倡議下,一批優秀的兒歌誕生了。不少人是唱著《我們多么幸福》《小白船》等兒歌長大的,《我們多么幸福》的作者便是解放軍軍歌的曲作者鄭律成。《成長與感動》里,記載著這些兒歌的誕生機緣:當時的很多音樂家和育才學校有關系,比如,冼星海的愛人在育才任教,鄭律成的女兒以及賀綠汀的兒女等都在育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