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調查
家長 寧送興趣班也不放家“散養”
4個興趣班大約4500元,兩個考級和一個參加競賽大約1200元,帶女兒出去玩用了4500元至5000元,暑假沒過完就花了近萬元,這是淮安市一名普通公務員家的“女兒暑期賬單”。
據這位家長介紹,女兒暑假后上4年級,暑假報了籃球、國畫、書法、航模興趣班,好在4個興趣班都是女兒自己喜歡的。不過,孩子很多同學都去上數學、作文、英語班,經過商量,可能下個學期女兒也要去上。
這名家長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女兒白天幾乎沒有時間玩,剛從一個興趣班教室出來,就要轉戰另一個,家長接送累,孩子也累,“但是沒辦法,孩子單獨在家,電、煤安全不放心,看電視、玩游戲也不放心,寧愿放在興趣班也不能放在家里散養,就權當暑假為孩子找個‘全能保姆’了。”
與這名公務員家長不同,梁先生夫婦都是老師,這個暑假不僅帶兒子到北京、日照旅游,還幫他報了一個體育類的“輔導班”,這是因為中考時體育有60分,可以說是被“逼”而報。
“根據我的多年教學經驗來看,報輔導班的學生,往往在課堂上注意力不夠集中,因為這些學生有依賴性,反正課后還有輔導班老師。”梁先生同時也認為,“暑假讓孩子上個興趣班,倒是無可厚非的。”
專家 輔導班不一定是最好選擇
淮陰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指導老師、江蘇省清河中學老師陳淮高認為,暑假期間孩子生出這么多是非,一個原因是孩子“人生自由”被家長強行剝奪,這邊走出校園那邊就被迫走進家教,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比不放假還累,于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萌生了歪點子,讓父母們也不得省心;二是學生放假一下子離開了學校,離開了老師,加之父母們也沒時間陪他一起做點什么,他們就像剛出籠的小鳥,不知道往哪兒飛。
陳淮高建議,暑假期間,老師可以和學生家庭建立微信平臺,及時引領學生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網上閱讀、智力游戲、生活小常識講座等等。家長還可以開展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喜聞樂見的活動,如開展居民生活現狀調查、開展環保演講活動等。
陳淮高表示,學生本人可以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如讀一本好書,讓父母帶看一次電影,在網上給老師、同學曬一個自己暑期生活的照片等,還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為需要幫助的人做好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