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并命名“棉蘭老潛流”
1957年初,學校組織了第一次教學實習,乘船出海。“文學里描述的大海非常美,但它真的發起怒來卻很可怕。海上風浪很大,很多人嘔吐得要跳海,我暈船也很厲害。”胡敦欣回憶說,在后來的海上觀測中,他每次都會暈船嘔吐。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去西太平洋考察,每次都要在海上待三四十天。但他堅信只要堅持三五天適應了,之后再大的風浪也不怕。
前年,胡敦欣所在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新進了一艘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當時,年近八十歲的胡敦欣還強忍著暈船反應,堅持親自上船體驗,跟這艘科考船來了個“親密接觸”。
熱愛海洋的胡敦欣希望中國的海洋研究向深海進軍。1978年,他隨國家的“海洋科學訪美代表團”赴美國交流學習,感受到了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巨大差距。“過去我國的海洋研究主要在近海、大陸架。在美國我深刻認識到深海海洋氣候研究的重要性。”胡敦欣說,我們很多資源、企業都在國外,軍事安全也需要深海研究提供條件。
1986年,國際熱帶海洋與全球大氣組織到西太平洋考察,以胡敦欣為首席科學家的“科學一號”考察團也參與到其中。在船上每隔一個多小時,胡敦欣就要和隊友們測試記錄海水的溫度、深度、密度等數據。經過不斷地考察、計算數據,胡敦欣發現,在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附近上層海流棉蘭老海流之下,在海平面下四百米到一千多米區間中,還有一條和上層流向相反的潛流,從赤道向北流。他命名為“棉蘭老潛流”。這是迄今為止熱帶西太平洋環流的兩項重大發現之一,也是唯一一個由中國人發現、命名,并在國際上獲得廣泛承認的洋流。
“搞研究要領跑不要跟跑”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海洋研究所里95%以上的先進儀器設備都依賴進口。當時研究所花費十幾萬美元從美國購置的海洋科考探測儀器CTD,放入海中上千米的地方,可以把溫度、鹽度、深度的變化數據自動通過電纜輸入到計算機中。1987年的一天,“科學一號”在西太平洋考察時,實驗室里的這臺設備突然黑屏,信號全無。經檢查發現原來是探頭掉了。“當時我的腦子一下子炸了。”胡敦欣說,所里就這么一臺CTD,國內沒法生產。對于這一失誤,他沒有讓團隊的小隊長、副隊長寫檢查,而是自己擔下了責任。
胡敦欣感慨,海洋是觀測實驗科學,不能老靠別人提供設備,要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設備研發中。他希望中國在海洋研究中,不要總“跟跑”,而是要“領跑”。2010年,經過7年的醞釀籌備,胡敦欣組織發起了8個國家19個單位參加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國際合作計劃(NPOCE),獲得國際組織批準,這是我國發起的第一項海洋領域的大型國際合作計劃。
胡敦欣介紹,過去我國對于潛流的研究主要通過計算,如今能夠直接測量實時傳回數據,形成大數據,測出新的特征。比如海洋里在季節內的變率等。“我們在西太平洋,設計了25套潛標,一個流大約4套潛標,組成了一個陣列。認識海洋,融入海洋,從而認識規律,預測未來的變化。”
胡敦欣介紹,如今,在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中,中國已處于引領位置,實現了我國在西太平洋科研領域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