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戴綠領帶聲援學生 校長就綠領巾事件道歉
字幕提示:
2011年10月17日
2011年10月19日西安市未央區第一實驗小學
解說:
下午3點50放學時間,今天在西安市未央區第一實驗小學校的校門口,我們再也看不到一個佩戴綠領巾的學生。短短五天時間,一個剛剛施行就被叫停的措施,從戴上到摘下,學生們胸前的小小變化,背后卻是社會各界對于這所學校教育方式的巨大爭議。根據媒體的公開資料顯示,西安市未央區第一實驗小學位于當地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前身是一所名為未央區賈村小學的公辦農村學校,2008年,學校被未央區政府確定為學校人事制度改革試點單位。與此同時,近幾年來學校的辦學理念也更為細致明確,那就是辦特色學校、生態學校、做人性化教育,而學生培養目標則是塑造素質全面、個性分明、性格完善、健康快樂的新一代少年。如今,面對著適得其反的效果和鋪天蓋地的討伐,校方又是怎樣看待如此激勵方法呢?
記者:
有沒有想到過這次的“綠領巾”事件能引起這么大的社會反響?
陳宏:
這個是絕對沒有想到的。
記者:
為什么沒有想到呢?
陳宏:
因為從現在媒體上所看到的這些聲音,甚至對教育都產生了質疑,但是我覺得應該相信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來說,我們是有愛心,是有責任心的。我們的初衷一定是為了所有孩子的健康成長的,所以在這樣一個初衷下,活動最后產生了這樣一個反響,我想誰都不會想到。因為我們都是做家長的,我們誰也不愿意說我們自己的孩子是差生,我們學校尊重孩子,如果說我們是用“綠領巾”來給一些差生戴,我想傷害的不僅僅是孩子,傷害了所有人,如果這樣一個評價,一定要這樣論斷的話,傷害了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我們幾十年的工作,包括我們在這所學校里邊所付出的是一種最大的傷害。
解說:
學校對教育方法形式上的變革掩飾不住實質的尷尬,媒體的報道中關于學生和家長的不同感受成為引發爭議的導火索。而面對這次的“綠領巾”事件,教育工作者施進軍認為,學校方面除了違反義務教育法,違背了教育規律之外,更顯示出學校教育理念的問題。
電話采訪: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機制研究分會秘書長 施進軍:
做這個事情的老師他沒有遵循有教無類的理念進行教育,不能簡單地給他們貼一個標簽。教育方法是可以創新的,但是他不能違背教育規律這個前提,它是違背了這個前提進行的盲目的創新,這樣的創新屬于偽創新。
主持人:
其實我作為一個從教師家庭里走出來的一個人,我愿意理解剛才校長所說的一切,而且我也愿意相信她所說的一切。但是對于校長以及這個學校的很多老師來說,可能要思考這樣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這件事出來之后你說是非常好的出發點,但是這么大比例的人都反對,這是第一個要思考的。第二個就是,是不是出發點就好就一定這個事情就正確了,其實我們中間的很多傷害都是由很好的出發點所造成的。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因為愛就很用力地擁抱自己的孩子,摟抱自己的孩子,最終形成了一種窒息,你覺得這種好的出發點的愛是愛還是害呢?所以我覺得我們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不過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大家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是從批評的角度,像魏英杰 (微博),專欄作家就說:“這條綠領巾像一堵無形的隔離墻,把孩子分成兩種人,并在他們的心靈埋下恨的種子,愛的教育被漠視了,恨的教育在肆意生長,最終將培養出什么樣的接班人恐怕不難預見。”
但是也有另外的,《中國青年報》的評論員曹林又表達了他的困惑。“雖然我也不認同綠領巾,但是輿論對于綠領巾這么大的反對聲,讓我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教育懲罰的界限在哪里。好像現在輿論是容不得對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半點懲罰式的教育的,學校和教師稍有半點兒懲罰之舉,比如哪怕只是批評幾句,或是罰站一下,便會招來一片罵聲。很多老師都跟我聊過,輿論過度保護孩子,讓他們非常茫然,不允許半點兒懲罰,他們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了。”
是,這個時候他又引出A面和B面,我們是不是也需要給孩子一點挫折教育呢?聽聽專家怎么說。
電話采訪: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勞凱聲:
正面的強化和負強化兩種教育方法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都是需要的,但是作為一個老師來說,在實施負強化,也就是批評的、否定的、處分的方法要特別謹慎,也就是說必須要在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個人權利,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的基礎上來幫助他們、要求他們。那么這樣才能實現教育的最終的目的,但是這種標簽式的做法很容易最后被解讀成為就是一種按好壞來做的分類。最終,我覺得我們的任何一種教育的措施、教育的方法還是要看它的效果,也就是說它對孩子來說,它是起到了正面的促進的作用呢,還是對孩子的發展起了一種損害的作用。
主持人:
其實在這件事情上讓我感到最沉重的恰恰不僅僅是這一個學校的做法,而是眾多的學校,甚至說是我們教育的一種氛圍。這種氛圍包括我們可能每一個人的血液里頭都有這樣的一種想法,我們總想把人分成好人和壞人,把這個學生分成好學生、差學生,但你的標準是什么呢?最后演變成用學習好來評價,那我也有很多學習不好的同學宅心仁厚,非常棒,你去怎么評價呢?另外,人是復雜的,在80年代的時候我讀過一本書叫《性格組合論》,它教給我人不是分成好人和壞人,每一個人都有好和壞,看你激活的他什么。我自己在上小學、在上中學的時候,有的時候是好學生,但也有相當長的時間是不好的學生,但我幸運的是,我身邊所有的老師在我不好的時候依然鼓勵我,讓我渡過那個難關,最后慢慢的成長。難怪有人說,每人回想自己的成長來說都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歷史,真的是這樣嗎?那涉及到“綠領巾”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所有人都有點反應過渡了呢?來,我們接著往下觀察。
解說:
在上海閔行區實驗小學所有一年級小學生們的臉上都寫滿了光榮和喜悅,因為他們即將加入小紅星兒童團,而儀式主要的內容之一就是佩戴上象征著祖國的小苗苗的“綠領巾”。
電話采訪:
上海閔行區實驗小學大隊輔導員 熊梅:
我們所有的學生從入學儀式當中他們就認識了四年級的小輔導員,在整個9月份、10月份到12月份入團之前他們就會接受新一級的學生對他們有關一個小紅星兒童團前期的輔道和培訓,最終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我們全體的入學學生會舉辦一個非常隆重的一年級入團儀式,來慶祝他們光榮成為一名兒童團員。
解說:
在上海和少年先鋒隊組織一樣,所有的小學里也都有一個小紅星兒童團。兒童團里孩子們被看作是少先隊的預備隊員,所有新入學的新生們都會統一加入到兒童團里,直至第二年的少先隊建隊日時再統一換領紅領巾。加入到這個組織,讓孩子們感受到的是榮譽。
熊梅:
在12月4日那一天舉行一個正式的入團儀式的時候,他們的臉上所洋溢的笑容應該說是非常醉人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很好,就是很渴望自己盡快加入這個組織當中。
解說:
上海首創的“綠領巾”制度是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從1986年開始的組織改革探索工作,到今天已經實行了26年,甚至現在這些佩戴著綠領巾孩子的家長們都有著佩戴綠領巾的經歷。作為小學生的必經過程,上海小學校里的綠領巾從來沒有被當作劃分學生好壞的標志。
熊梅: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起點,我們不會因為說孩子他的學習或者他各方面的表現不好,然后就會是分成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這樣子入團。我們就是會根據孩子不同的起點,然后去鼓勵他,最終呈現的形式就是在12月4日那天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能夠佩戴上期待已久的紅領巾。
解說:
而當上海的“綠領巾”組織模式被全國其他省市開始仿效時,不但綠領巾的外形被改變,佩戴綠領巾的初衷也被改變了。面對各地出現的綠領巾、粉領巾,在2004年,團中央就明文禁止,并下令全國徹查這些變色紅領巾,再到今天西安出現的為了激勵上進給差生戴上綠領巾的事件,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么讓原本美好的綠領巾變了味?
主持人:
上海和西安這所小學看似有些相同的做法,最大的一個區別是在西安這個小學里,一個團隊里有一部分是戴上了紅領巾,另一部分戴上了綠領巾。而在上海的時候,是同樣的一個群體的時候全戴綠領巾,然后一起去更新變成紅領巾。這里就涉及到了一個公平和歧視是否存這樣一個問題。其實,當我們把所有的孩子都應該當成好孩子,你把他真當成好孩子了,最后他可能就變成好孩子了,但你你要真把他當成了壞孩子,最后他可能就真就變成了壞孩子了,這一點恐怕教育的人要思考。
那么中國教育學會教育機制研究分會的秘書長施進軍也說:“教育方法可以創新,但是要旗幟鮮明的反對‘偽創新’,因為稍不注意就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他提醒注意有四種形式是很常見的侵犯學生的現象:一,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二,歧視、排斥后進生。三,非法限制自由。四,亂收費、亂罰款等等。”
那么說回到領巾的問題,剛才短片也說到了,除了紅領巾之外,其他顏色的領巾都是有問題,其實是處在被反對的過程當中。那么紅領巾本是否也有改革的空間呢?來,聽聽專家的建議。
解說:
今天當綠領巾引發爭議仍然成為媒體、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時,西安教育學會的許建國會長則表示,在此之外無論紅綠都不應該承載區別學生的功能。
電話采訪:
西安教育學會會長 許建國:
你說他們戴紅領巾,當學生在入學第一個學期的第一個月以內20多天時間有的學校甚至十幾天、幾天就給孩子戴上紅領巾了,而且要本人申請,班主任簽字,少先隊研究才能批準戴上紅領巾,六歲的孩子剛剛入學,幼小的心靈幾乎是沒有任何辨別是非的能力,你說讓他申請怎么寫。而你同意或者不同意他戴紅領巾,你的根據何在?你失去了一個衡量的標準,你還要把它做一個結論,改革非常必要。這個方向現在我們暫且恐怕還拿不出一個很好的方向出來,這要經過學校的一些理論上,首先要做研討。
主持人:
其實西安的這所小學可能也給全國的類似小學也提了一個醒,究竟是不是小學一年級剛開學不久的時候,我們就火眼金睛立即甄別出來誰應該戴紅領巾,誰就不應該戴,還是大家集體的時候,都是一樣,但是過了一年的時候,到了二年級的時候可能再戴紅領巾,包括紅領巾的一個評價問題,其實我看剛才隊章的角度來說,對紅領巾沒有那么高的論好或者不好的要求,而是你提出要求已批準就可以成為了,那么我覺得的確像這位教育專家說的一樣,我們改不改先另說,但是令所有人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你家有小朋友被要求綠領巾你會怎么做?很多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有的選擇是先不管孩子,我去教育局投訴去,這是27.48%。接著還有人先關心自己的孩子,擔心小孩出現心理問題,先引導小孩要對自己有信心。這是26%。還有接近26%是請示學校領導,也給領導老師戴上不同級別的標識吧,這是有點惡搞,黑色幽默的意思。還有14.77%,和學校老師理論,憑什么給小孩戴綠領巾,這屬于膽大的家長,敢跟老師去叫板。后面還有說是教育自己的孩子等等。
最后,我特別想引用前邊有一個博客,是《北京青年報》常務副總編田科武,他說:“老師的初衷或許是好的,可能只是因為不懂教育規律,不按兒童心理才出此下策。”我同意他的看法,我覺得當我們所有批評的聲音已經足夠大的時候,我依然愿意相信西安的這所小學從校長到老師,他的心是好的,同時他這樣一個做法也給全國所有的學校提了一個醒,相信他們自己可以改過來,沒問題,其他的學校也應該受所敬鑒,所以我們一起去前行。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