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提琴家王健的身上,儒雅的東方文人氣質是面子,其實骨子里藏著一股強勁的俠者之風。當他拉起那把1622年制造的阿瑪蒂大提琴,低沉而堅韌的樂聲在琴弓下流淌出來,音樂在震動,氣場在釋放,情緒在掙扎,一種前所未有的感染力在舞臺上迅速擴散。
9月16日晚,杭州愛樂樂團2016-2017音樂季開幕音樂會在杭州大劇院隆重上演。“大提琴俠”王健以德沃夏克的登峰造極之作《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攜手杭州愛樂樂團開啟了新樂季的大幕。這是王健和杭州愛樂樂團的第五次合作,不過這次他的身份不再僅僅是特邀嘉賓了,而是本次音樂季的駐團藝術家。
演繹德沃夏克巔峰之作,以東方色彩馳騁世界樂壇
在當晚的新樂季開幕音樂會上,開場一曲熱烈歡快的德沃夏克《狂歡節序曲》終了,王健拿著那把古董級大提琴,緩緩走上舞臺,一亮相就收獲了全場樂迷雷鳴般的掌聲。此次王健奏響的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音樂巨構,是大提琴協奏曲的典范之作。
如果說杜普蕾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一杯香醇的紅酒,馬友友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一個恣肆的狂夢,那么王健的版本東方色彩更濃烈些,每個音符更飽滿些,強得剛勁有力,弱則含蓄多情。他在右手換弓、換弦、運弓、發音點的選擇堪稱頂級,并具有獨特的演奏技巧,暗合東方美學,沉穩之中不失大氣。
舞臺上的王健,時而閉目,時而蹙眉,時而掙扎,這種忘我的激情和狂放,深深感染著現場觀眾。雖然他演奏過無數次《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但每次呈現在舞臺上的版本都不一樣,這次也不例外。他在上臺之前,都要先“格式化”自己,把內心排空后開始對之有新的理解。
在王健看來,音樂家應該越被動越好。他總是在聽到音樂的時候先被震動,然后通過演奏技巧和經驗,再把這個震動反射給觀眾。而且每次聽同一首曲子,震動的點又都不太一樣,所以每次演出的狀態也會煥然一新。
在一輪輪經久不息的歡呼和掌聲中,王健返場近十次,加演了兩首巴赫的經典作品——《g弦上的詠嘆調》和《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節選)。尤其是《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因為演奏難度極高,現場聽到該作品的幾率不到10%。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竟然讓杭州觀眾給遇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