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之都,創新潮涌。作為一座因商貿而興、因貿工聯動而強的濱海活力之城,在“十四五”的壯闊征程中,石獅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支撐,交出了一份濃墨重彩的“科創答卷”:科技創新實力位列全國百強縣(市)第24位、泉州各縣(市、區)首位;2024年規上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9.7%,位居泉州各縣(市、區)第2位;規上企業研發投入位居泉州各縣(市、區)第4位。

泉州市高層次人才參訪石獅市中紡學服裝及配飾產業研究院
沃土培優:
創新主體量質齊飛
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更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一直以來,石獅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開放創新、智造未來”,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全力支持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真金白銀”的投入是最有力的證明。五年來,石獅累計撥付惠企資金9.07億元,2021—2024年地方財政科技支出達7.9億元,為科創企業送上了紓困解難的“及時雨”和加速發展的“助推劑”。2024年,出臺《石獅市進一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若干措施》等7份惠企政策,從主體培育到成果轉化,全鏈條強化科技創新支持,不斷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
通過政策供給的精準滴灌以及構建“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的梯次培育機制,石獅市創新主體數量與質量實現比翼齊飛。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308家,較2020年的96家激增2倍。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分別達到154家、69家和3家。它們與13家省級龍頭企業、1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共同構成了結構合理、梯隊分明的企業創新矩陣,成為石獅社會經濟行穩致遠的堅實底座。
平臺聚勢:
創新載體能級躍升
如果說企業是創新的主角,那么高能級的科研服務平臺和源源不斷的高端人才,就是必不可少的大腦與引擎。“十四五”期間,石獅市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產學研融合”模式,推動創新載體實現跨越式發展,科研平臺數量實現跨越式增長。
五年來,全市高水平科研平臺從2020年的1家增至3家,實現了對主導產業的全覆蓋。更令人振奮的是,與國內知名院校、行業學會共建的石獅市中紡學研究院、石獅華大數字經濟研究院、泉州海洋生物產業研究院等7個公共科研服務平臺相繼落戶,省、市級各類科研平臺總量從26家增至50多家。這些平臺如同強大的“外腦”,為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如全國首批“科創中國”創新基地之一的石獅市中紡學服裝及配飾產業研究院自落戶石獅以來,先后建設了泉州地區染整服務最齊全的“染整公共服務平臺”、福建省第一個“人工氣候室”、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實驗室,與森寶(福建)紡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開發了一種親膚性功能面料評價技術,實現產值2億多元;與中紡協檢驗(泉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成衣保暖性能評估項目,彌補了國內服飾保暖性評估的缺陷。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石獅依托“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創新項目”的精準引才模式,廣納天下英才。五年來,全市高層次人才團隊總量從2020年的4個增長至9個。其中,泉州海洋生物產業研究院引進的海洋大學繆錦來教授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創新團隊,成功申報泉州市高層次人才團隊項目,為石獅海洋生物產業的發展注入智力“活水”。
投入加碼:
自強自立根基牢固
研發投入是衡量創新潛力的關鍵指標。五年來,石獅市以“抓創新促應用專項行動”為抓手,持續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分段補助等政策,引導企業心無旁騖地加大研發投入。專項行動實施以來,2024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達25億元,同比增長20%,較2020年增長58%。
研發投入的持續加碼,換來了豐碩的成果。2024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達10303.65萬元,較2020年的2002.95萬元飆升4倍,力爭在2025年達到12500萬元。知識產權的創造與運用能力同樣亮眼:全市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20年的6.34件提升至15.82件,增長1.5倍。省級以上技術服務機構從1家增至4家以上,構建起更為完善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
此外,石獅還先后選任400多名各級科技特派員(團隊),將創新的種子撒向城鄉的每一個角落。其中,閩南理工學院被選認為2025年泉州市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重點推進研發投入、高企培育等專項工作;泉州海洋生物產業研究院承擔的“科技特派團服務石獅市大宗低值魚類資源高值化利用產業鏈專項”獲2025年泉州市科技特派團服務重點產業鏈專項立項。石獅以科技特派員制度為紐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與產業轉型注入科技動能。
(記者 周進文 通訊員 黎丹/文 李榮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