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3日訊(閩南網記者 肖曉錦)千年海絲的濤聲,在青少年傳承中回響。“守護文脈 傳承有我”2025年“世遺少年說”短視頻征集活動,以蓬勃之勢在海絲泉州大地上鋪展成一幅鮮活的文化長卷。2025年5月起,“世遺少年說”短視頻征集活動持續開展,截至目前已征集視頻作品超300件,每一個展播視頻,都蘊含著青少年與文脈的動人對話。
此次活動由中共泉州市委網信辦、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泉州市閩南文化促進中心、閩南網等單位聯合開展,旨在以短視頻為載體,鼓勵青少年化身“文化小使者”,分享與文化傳承的故事,為古老泉州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活動啟動后,迅速得到泉州各中小學及文化機構的積極響應,校園里的文化種子借由短視頻的土壤,紛紛抽出新枝。


“我們將文化傳承融入日常教學當中。”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副校長林松坡表示,學校結合各類文化傳承活動,在學科教學中融入閩南文化、世遺文化、海絲文化、紅色文化等知識,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加深對本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理解,將文化傳承納入日常教學體系。“接下來學校還計劃開設閩南方言社團,將閩南語融入到古詩詞當中。”林松坡補充道。
此外,每年學校都會常態化開展研學活動,帶領學生深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泉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點、科學教育實踐基地、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等,尋訪紅色足跡和泉州文化遺產點,體驗紅色文化和海絲文化,探尋科學家精神,讓學生在探究中增長知識,在實踐中培養能力,在行走中傳承文明。

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校本課程《世遺里的科技》(受訪者供圖)

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受訪者供圖)
日常浸潤,為學生的短視頻創作筑牢根基——有的孩子以一杯鐵觀音講述千年閩南韻,有的孩子解讀泉州刣獅里的武學傳承,有的則走進洛陽橋,分享古橋的千年韻味。
在世遺少年說的短視頻中,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三年級學生張卓緯的作品聚焦非遺,將南音與木雕的魅力通過鏡頭傳遞。為了講好這兩種非遺的故事,她做足“傳承功課”:翻閱資料追溯南音《將進酒》樂譜的流轉歲月與木雕技藝的傳承脈絡,走進藝苑在悠揚樂聲中向老師請教南音樂器的奧秘,更專程探訪木雕藝術研究院,近距離觀摩雕刻技藝的精妙細節。
這份細致源于她對非遺的深切熱愛,“我很喜歡南音,從去年開始每周都在學習南音琵琶,現在已經基本學會《三千兩金》《春光明媚》等經典南音曲目。”在她看來,短視頻是傳承文化的絕佳載體,“我覺得課本里的文字是靜態的,比如寫‘南音動聽’,大家只能通過想象,而短視頻能讓溫軟的閩南語唱腔、靈動的樂器聲響與木雕的紋理細節直觀呈現,讓更多人真切的愛上這些古老文化。”
傳承的種子已在她心中扎根,但她的腳步卻未曾停歇,“我想要繼續學習南音,也想要探索‘妝糕人’‘拍胸舞’等非遺項目,把這些鮮活的文化故事講給身邊的小伙伴聽。”這位少年用行動踐行著“守護文脈”的承諾,讓非遺在青春視角里愈發鮮活。
每一件作品都是對文化的告白。這場文化邀約仍在進行中,讓我們一起聚焦閩南文化、世遺文化、海絲文化、紅色文化,讓洛陽橋的潮聲、南音的弦韻、古厝的茶香……在影像里流轉成永不褪色的文脈記憶。
點擊圖片訪問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