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華盛頓—自稱是“白人至上主義者” 的印第安納州男子戴納·埃里克森用斧頭砍傷中國女學生張悅(音譯),星期一他被正式指控犯有謀殺未遂、襲擊和重傷他人三項罪名。
埃里克森做了無罪申辯。
報道稱,事件2月18日發生在印第安納小鎮納什維爾。在布朗郡高中上學的18歲中國交換學生張悅在為一個學校作業拍照片時,埃里克森一邊喊叫:“我要殺了你!”,一邊向她背部砍下去,幸好她身上穿著厚大衣,才沒有造成致命傷。
59歲的埃里克森迅速被警方逮捕。他承認自己是白人至上主義者,襲擊張悅是因為她的種族背景,但他不承認自己犯罪而且說他的行為是進行“種族清洗”。
埃里克森有犯罪前科以及精神病史。
報道稱,這個小鎮只有不到1000人口,當地人對這一事件感到震驚。
“對穆斯林的仇視已成美國主流”
就在美國媒體和民權組織積極向民眾普及錫克教教徒常識的同時,人們也不禁發問,如果槍擊不是發生在錫克教寺廟,而是在清真寺,又當如何?如果錫克教教徒是因為身份誤判而被“冤枉”、被牽連,難道針對穆斯林的歧視乃至仇視就更“合情合理”?
不知是否出于巧合,威斯康星州槍擊案次日,美國密蘇里州一座清真寺在大火中夷為平地,可能是有人故意縱火,所幸無人受傷。建成5年來,這座清真寺就屢遭“黑手”,就在今年7月還曾遭人投擲汽油彈。
歸根結底,針對錫克教教徒的歧視和襲擊背后,昭然若揭的是一股更大范圍、更強情緒的敵意,對象是生活在美國的穆斯林,一枚隱形的等號將“穆斯林”和“恐怖主義”連接在了一起。
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數據,盡管“9·11”事件已過去近11年了,針對穆斯林的歧視犯罪或仇視犯罪又見抬頭。
用伊朗裔美國作家及學者禮薩·阿斯蘭的話說,“對穆斯林的仇視已經成為美國的主流,美國人已經習慣針對穆斯林的暴力現象——雖然不會為這種現象變化,但至少對其見怪不怪。究其原因,這種仇視穆斯林的現象猶如一個產業,促使美國人總是認為身旁就有敵人存在。”
而這種仇視現象最具諷刺意味的例證莫過于現任總統奧巴馬所遭遇過的“身份門”。2008年競選期間,有關奧巴馬其實是穆斯林的謠傳幾乎鬧得盡人皆知,以至于奧巴馬競選團隊不得不開設網站專門辟謠。
“白人至上主義”逆流而上
在錫克教寺廟槍擊案辦案人員公布信息的基礎上,經由各路媒體搜集的各類信息,這次事件犯罪嫌疑人的一些過往也逐漸浮出水面。
韋德·邁克爾·佩奇是一名40歲的退伍軍人,但真正令人關注的是他的“白人至上主義”背景。他曾是深受“白人至上主義”影響的重金屬樂隊成員,歌詞里充斥著有種族歧視色彩的暴力內容,還與美國一度最成氣候的新納粹組織有過聯系。在一個時常光顧的極端組織網站,他曾以“88”為結尾發文——這個數字可不是中國網友熟悉的“再見”之意,而是光頭黨們再熟悉不過的“是,希特勒!”的代號。
正因如上種種,十來年前他就已經進入民間監控組織的視線。然而,由于沒有犯案兆頭和確鑿證據等原因,監控組織無法將所搜集到的有關佩奇的信息移交給執法部門。
“他只是數以千計這類人物中的一個,我們只能對他加以關注,”南方貧困法律中心的馬克·波托克說。南方貧困法律中心對美國境內的部分極端組織展開監控已有30余載。據該組織今年3月發布的報告,信奉“白人至上主義”的“仇恨組織”自千禧年來呈現增勢。去年,美國境內經該組織確認的仇恨組織達1080個,比2000年602個的數目幾乎翻倍。他們的仇視目標涉及種族、信仰、性別、性取向等多個層面,差異即成理由。
另據美國司法部的數據,在奧巴馬上臺的前3年中,司法部加大了對仇恨犯罪的執法力度,案件數目增加了35%。
為什么在過去十余年來,“仇視現象”有所抬頭?分析人士指出,“9·11”恐怖襲擊帶來的偏見和歧視,奧巴馬作為首位非洲裔總統登臺引發的敵意,美國少數族裔不斷增長所帶來的人口變化,以及國際金融危機和美國經濟不振之下日益凸顯的貧富差距——如上種種成為一個又一個理由,都令曾在歷史上奪人耳目的“白人至上主義”思潮在網絡時代有了新的土壤,在幾乎以種族融合史寫就的美國歷史中繼續逆流而行。
(原標題:外媒:美國一白人砍傷中國學生 自稱“種族清洗”)